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古代书法美学的“中和”美理想及其历史演
变
中国古代书法美学是一个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强调状物与抒情、再现与表现结合,注重形与神、意与法、天资与功夫素朴和谐统一的审美意识系统。其“中和”美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充分把握古代书法美学,正确鉴赏、评价古代书法艺术。本文采取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论述古代书法美学的“中和”美理想及其历史演变。 一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和\文化,中国古代艺术、美学是古典和谐美的艺术、美学。作为整个中国美学系统要素之一的古代书法美学,也与这种时代精神相一致,以\中和\之美为自己的最高理想,正所谓\极者,中之至也\会于中和,斯为美善\。所谓\中和\即适中,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统一。\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不戾是也\项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素朴辩证精神。
中国古代美学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素朴和谐统一。这种审美理想体现在书法美学之中,便要求情理结合,情感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适中而不过分,书法外在形态\势和体均\、\平正安稳\各形式美因素达到和谐统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相兼顾,不偏不倚,表现出刚柔相济、骨肉相称的\中和\之美。 它首先要求情理统一,主张书法表现的情感意蕴必须适中,不过度,不超出理性规范,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审美原则。它强调\志气和平,不激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不厉\气宇融和,精神洒落\。古人把颜真卿的《祭侄稿》与《争座位帖》比较,认为前者更胜过后者。为什么呢?这正是以\中和\原则去衡量的:\《座位帖》尚带矜怒之气,《祭侄稿》有柔思焉。藏愤激于悲痛之中,所谓言哀已叹者也。\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他们更讲求这种不激不厉的\柔思\哪怕是愤激之情,也只能压藏于悲痛之中,而不能带稍许\矜怒之气\否则便不合\温柔敦厚\的美学标准,从而降低其审美价值。
古代书法美学强调书法家在创作时要受理性控制,保持心境之\平和\不急不躁,情绪平静,具有\冲和之气\。它主张\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这样,便可达到\契于妙\的境界,反之,\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它要求作者保持舒畅恬静的创作心境,认为\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用锋芒不如冲和之和\李世民《指意》)。这里,在\神和\与\心坚\二者的结合之中,更突出地强调了\神和\、\冲和之气\。这种\平和\之\神\、\冲和之气\的主要特征便是\静\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欲书先散怀抱\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也\蔡邕《笔论》)。如果为事所迫,心神不静,哪怕有再好的纸笔也难写出优秀的书法作品,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 从这种内在情感意蕴、精神状态的\中和\要求出发,它强调书法外在形态上之\平和\以表现平和含蓄的艺术意境。提出了\势和体均\、\平正安稳\的审美原则。要求结构、章法上\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度,粗细折中\欧阳询《八诀》),\不大不小,得其中道\《宣和书谱》)。在用笔方面要求圆润和畅,反对棱角外露,以求达到\宽闲圆美\的境界。主张\用笔宜收敛,不宜放纵\因为放纵则气不融和。 在\中和\美理想指导下,古代书法美学要求书法艺术创作必须符合形式美规范,强调书法形式美诸因素的和谐统一。书法艺术是极其重视形式美的。可以这样认为,它是一门用文字形式美来传情达意的表现艺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一定的审美对象建立了审美关系,不断地丰富了自己的审美形式感,同特定的形式因素、形式美规律建立了\同构同形\、\异质同构\的审美直觉联系。他们把这种审美关系过渡发展到书法创作之中,从书法线条、结构中感受到一定的情感意蕴,获得特定的审美感受。因而,在人特别强调书法形式美。可以说,在古代书法美学理论中,大部分是探讨、总结形式美规律的,他们逐渐建立了一系列具有辩证色彩的形式美范畴,要求诸多形式美因素在作品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这些形式美因素的辩证统一,体现在用笔、结体、布局等方面。从用笔上看,要求曲与直、藏与露、方与圆、断与连、迟与速、枯与润、行与留、疾与涩、平与侧等的对立统一。\笔不欲捷,亦不欲徐,亦不欲平,亦不欲侧。侧竖令平,平峻使侧,提则须安,徐则须利,如此则其大较矣\徐浩《论书》)。\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无韵。笔圆而用方,谓之遒;体方而用圆,谓之逸\《明赵宧光论书》)。从结体上来看,讲求疏密、黑白、虚实、主次、向背、违和、欹正等的辩证统一。认为\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亦不欲小。小促令大,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徐浩《论书》)。即强调\和而不同\追求统一中的多样变化,又主张\违而不犯\要求相反相成,在变化中服从整体风格。
古代书法美学之\中和\美,具体表现为两种形态:阳刚之美(壮美)与阴柔之美(优美)。中国古代书法美学将\刚柔\、\阴阳\概念大量地运用到书法美学理论及批评之中,使中国古代美学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美学意蕴在书法美学中得到较充分和深入的体现。
在书法美学中,尚阳刚之美者,强调\骨\、\力\、\势\尚阴柔之美者,强调\韵\、\昧\、\趣\。前者追求\壮士佩剑\般的气势,后者讲求平淡、萧款、恬静的意境或\妇女纤丽\般的妍媚、柔婉之态。
古代书法美学对\阳刚之美\的倡导,集中体现在关于\骨\、\力\、\势\的理论中。他们推崇\笔力\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卫铄《笔阵图》),\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李世民《王羲之传论》)。与\骨\、\力\、\势\等相适应,古代书法美学还提出了\雄强\、“峻劲”等概念,以强调\阳刚之美\。崇尚\阳刚之美\者,往往用现实中具有壮美色彩的形象去比拟书法,象\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同时,便要求书法用笔、结体等要象此类物象般刚劲有力,气势磅礁,表现出壮美的意境。
崇尚阴柔之美者,讲求\萧散\、\疏淡\的韵味,主张\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发之于平淡\、\行之于简易\。他们以\萧散简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远\、\疏淡\、\虚澹萧散\等为鉴赏标准来评价历代书作:\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永禅师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知其奇趣\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书法美学中的阴柔之美还体现在\姿媚\、\纤细\、柔婉的形态上。他们追求圆熟细致、工整完满的形式美,反对以\姿媚\为病,认为\一人之身,情致蕴于内,姿媚见乎外,不可无也。作书亦然\钱泳《书学》)。崇尚阴柔之美者,常常用现实中具有优美色彩的物象来比拟书法境界,象\乌衣子弟翩翩爽爽到处有致\、\如妇女纤丽\等等。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在形式美的侧重上是不同的。前者强调方、露、直、急、枯……,后者注重圆、藏、曲、缓、润……。所谓\直则刚,曲则柔,折则刚,转则柔\赵宧光):\劲利取势,虚和取韵\朱和羹《临池心解》):\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筋力尚雄健,姿颜贵美悦\项穆《书法雅言》)等等,反映了古人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特定形式因素的认识。古代书法美学还从用笔\着力\与\不着力\方面来说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作字之道,二者并用。有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有不着力而得自然之味。着力如昌黎之文,不着力如渊明之诗。着力则右军所谓以锥画沙也,不着力则右军所谓如印印泥也。……亦犹古文家所谓阳刚之美、阴柔之美\曾涤云语)。还有\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包世臣《艺舟双楫》)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用笔、结体等形式因素在表现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种美的境界上的独特功能。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