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1)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 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思维能否认识

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其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1)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

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7、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

1 / 12

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联系及其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9、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事物之所以为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

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为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

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0、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

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

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1、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的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12、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一、(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相互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 / 12

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 第二、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

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变质,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4、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

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

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

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5、 意识能动作用含义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持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6、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7、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

供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 理论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

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阻碍实践的发展。

1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 / 12

19、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

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最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0、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21、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23、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4、 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1)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

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

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最后,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 / 12

25、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1) 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

律。

(2) 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

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特出表现。

26、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

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7、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首先,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再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28、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9、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

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

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5 / 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602s0ilni7px008twlp8xswm2yhdw015i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