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定风波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定风波》课堂实录

广东省佛山第二中学 冯叶芬

【课程分析】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他屡遭贬谪与磨难,一生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谪中写就的。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这个旷世奇才,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我们走近苏轼,不仅要欣赏他的豪放词风,更要学习他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在赏析这首词时,既要引导学生欣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要学习他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坎坷路上,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坎坷的境遇。这不仅是一篇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的作品,也是一篇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的佳作。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思想活跃,部分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学生间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风气较浓厚,语文的基础还是不错的,但学生表现自己的热情还不够,所以,组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设置在通过以情激

和恰当的问题诱导,使他们积极思考、

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高二的学生对于苏轼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学过他的

几篇作品,相信本课的学习难度不会太大。但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人生阅历尚浅,对人生逆境与困难的认识不足,缺乏磨难意识的教育。从学生的人格教育与长远发展考虑,有必要以典型的人物的美好的精神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以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

【设计思路】

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往往来源于教师是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点与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致的。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向学生渗透互相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上只有互相帮助,合作交流,才能共同进步。探究式学习注重把探究成功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因此,在课堂中要始终贯穿着“观察-思维-迁移”三个层次要素的依次展现,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此,在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精神,本着“自主、探究、合作”的基本理念,设计了以“整体感悟、鉴赏探讨、拓展运用”三个认知层次为线索的学习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始终营造一种支持学生学习的宽容、轻快、积极的心理氛围;用带有感情反复的“诵读”触发学生的体验,整体感悟词作意境;然后从学生自己感受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入手,结合文本,诱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由表及里的感受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感悟词人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不断深入的思考中,获得知识和精神的双重财富。同时在原来讨论的基础上,引入几段体现苏轼对我们产生影响的高考作文片段,进一步体会苏轼的人格魅力,并进行写作练习和知识拓展迁移。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3、以创作反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

【教学流程】

一、入情朗诵,整体感知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课件投影:

回忆所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哪些名句反映了他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以此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

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简要实录:

学生先是分小组讨论了一会儿,气氛热烈,争先恐后地谈出自己所知道的苏轼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的名句。

多媒体展示:任尔东南西北风老夫聊发少年狂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回首想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知人论世,走近词人: 课件投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祜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由祐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在宋词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同年,他还创作了闻名于世的两赋一词。 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设计意图:

所谓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了作者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学生才能更好的走近作者,走近词人的内心世界。

简要实录:

学生都对苏轼的生平与思想比较了解,在老师诱导时不时有学生说出自己已经知道的苏轼的事情,如东坡多次被贬谪,还有东坡肉,东坡在西湖的政绩等。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悟 1、反复诵读: 课件投影: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课件投影:

请大家先同桌之间试读,注意把握节奏,读出情感,然后小组内点评指正。最后,请几位同学有感情的范读。

设计意图:诗歌重在朗诵,通过充满声情地朗读,触发学生的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的平台。学生在朗诵中自觉的整体把握词意,感悟词作意境,为下面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打下情感基础。

简要实录:学生都投入地朗诵,比较有感情。在朗诵时都很大声,能带上感情去朗诵。陈智鹏同学朗诵得非常好,学生纷纷鼓掌。

2、听配乐朗诵: 课件投影:

注意字音和节奏,感受抒情主人公(苏轼)的情感,发挥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朗诵,创设一定的意境,把学生带进当年苏轼归途遇雨的情境中,同时达到对文本整体感知的目的。

简要实录:学生沉浸于美的朗诵当中,有些边听边跟着朗诵。 3、教师范读: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读采用背诵,既“身教胜于言教”,又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简要实录:学生认真地听教师范读,脸上都带着微笑。 4、课件投影:

从诗词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一个或两个词概括。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然的过渡到后面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鉴赏。

简要实录:学生表现活跃,纷纷作答:沉着、豪迈、通达、淡定、自信、乐观、豁达……

二、鉴赏品味,体悟感情 1、合作探究,把握形象: 课件投影:

欣赏全词,抒情主人公的这一形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请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性动词、形容词和体现情感转折的词)和关键句鉴赏。

要求: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设计意图:

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适时的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的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生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凸现,学习的

定风波

《定风波》课堂实录广东省佛山第二中学冯叶芬【课程分析】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他屡遭贬谪与磨难,一生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在坎坷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5v8350dek34ka295j7z7yqpo85se700d2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