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理 学
第一章 绪 论
1.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它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2.刺激:能够引起机体发生一定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3.反应:是指由刺激引起机体的活动变化。
4.兴奋:指机体或可兴奋组织、细胞在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状态加强。
5.抑制:指机体或可兴奋组织、细胞在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活动状态减弱。
6.阈值:是指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时,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7.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8.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的生存环境,故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以及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简称稳态。
10.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新构筑新结构的吐故纳新的生物过程。包含物
质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能量产生及转换、利用)。
11.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活动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是体内最重要、最普遍、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调节方式。 1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1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而由于自身特性对环境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过程。 14.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5.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6.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 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7.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8.正反馈: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19.负反馈: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20.前馈:是指在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信息的同时,受控部分不发出反馈信号,而是通过监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直接调控,进而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及时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使其更加准确、适时和适度。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是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 2.易化扩散:是指在膜蛋白的帮助(或介导)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3.被动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动力都来自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所含的势能,不消耗能量,因而这类转运称为被动转运。
4.主动转运:在膜“泵”蛋白的参与下,细胞通过耗能,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称为主动转运。可根据其是否直接消耗能量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5.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6.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由ATP分解供给,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进行的物质逆浓
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也称为联合转运。 7.膜泡运输:大分子和颗粒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而是由膜包围形成囊泡,通过膜包裹、膜融合和膜离断等一系列过程完成转运,称为膜泡运输。
8.静息电位:是指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差值愈大,即静息电位愈大。
9.极化:指在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 10.去极化(除极化):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从静息值逐步减小乃至消失,这个过程称为去极化,也称为除极化。
11.超极化:指静息电位的增大,即膜内电位负值(绝对值)增大。
12.反极化:指膜内电位变为正值、膜两侧极性倒转的状态。此时膜内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13.复极化:指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14.动作电位:指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向远处传播的电位波动。动作电位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15.阈电位:是指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是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必要条件。
16.局部电位:由单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幅度达不到阈电位水平,电位波动较小,只限于膜局部的去极化而不能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称为局部电位(局部兴奋)。
17.绝对不应期: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时,其本身的兴奋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当细胞受刺激而发生兴奋后的较短时期内,如果再给予刺激,无论多大的刺激强度,都不会再发生兴奋,即兴奋性降低到零,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18.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组织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其兴奋性仍低于正常,需受到阈上刺激后,才能引起新的兴奋,这段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相当于动作电位中的负后电位前半段。
19.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之后,组织出现兴奋性轻度增高,受到阈下刺激也能引起新的兴奋,此期称为超常期。
20.低常期:超常期之后,组织又出现兴奋性轻度减低,需给予阈上刺激才能引起新的兴奋,此期称为低常期。
21.兴奋-收缩耦联:当肌细胞发生兴奋时,首先在肌膜上出现动作电位,然后才发生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肌细胞的收缩反应。这种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22.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前负荷和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本身的内在特性。
生理学名词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