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以下物质检验的结论可靠的是( )
A.往溶液中加入溴水,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含有苯酚
B.向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溴乙烷,加热后红色变浅,说明溴乙烷发生了水解 C.在制备乙酸乙酯后剩余的反应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说明还有乙酸剩余 D.将乙醇和浓硫酸共热后得到的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说明生成了乙烯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酚类物质与溴水都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往溶液中加入溴水,出现白色沉淀,不一定为苯酚,也可能为其它酚类物质,故A错误;
B.向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溴乙烷,加热后红色变浅,则碱性降低,可知溴乙烷发生了水解,故B正确;
C.乙酸乙酯的制备是在浓硫酸作用下进行,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证明乙酸是否过量,故C错误;
D.乙醇和浓硫酸共热后得到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硫等还原性气体,与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能使溴水褪色,不能说明生成了乙烯,故D错误; 故选B。
2.已知有机物C2H4O、C3H6O2和C4H8组成的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00—7a)% 6【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三种有机物中碳、氢的质量比相等,可根据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而求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详解】
在三种化合物中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都为1:2,故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都为:12:1×2=6:1,
B.7a% 6C.a% 6D.无法计算
a%,而三种有机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a7a100%?a%?%=(100?)%;
66故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答案选A。
3. “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下面是4位同学对该反应涉及
的有关知识发表的部分见解。错误的是 A.甲同学说: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较小 B.乙同学说: NaHCO3不是纯碱
C.丙同学说:析出 NaHCO3固体后的溶液中只含氯化铵
D.丁同学说:该反应是在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反应中只有碳酸氢钠沉淀生成,所以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较小,故A正确;纯碱是Na2CO3,NaHCO3是小苏打,故B正确;析出 NaHCO3固体后的溶液仍是NaHCO3的饱和溶液,含氯化铵、NaHCO3等,故C 错误;在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使溶液呈碱性,再通入二氧化碳,增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故D正确。4.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操作 将SO2分别通人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向1mL2mol?LNaOH溶液中滴加B 1~2滴0.1mol?LMgCl2溶液,再滴加?12滴0.1mol?LFeCl3溶液 ?1现象 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均褪色 结论 A SO2具有漂白性 ?1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红褐色沉淀 Ksp:Mg(OH)2>Fe(OH)3 向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C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红色变浅 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BaCl2固体 将CaCO3与盐酸反应得到的气体直通D 入Na2SiO3溶液中 A.A 【答案】C 【解析】 【详解】
B.B
产生白色沉淀 酸性:H2CO3>H2SiO3 C.C D.D
A.将SO2分别通人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均褪色,体现了SO2的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故A错误;
?1?1?1B.向1mL2mol?LNaOH溶液中滴加1~2滴0.1mol?LMgCl2溶液,再滴加2滴0.1mol?LFeCl3溶
液,观察到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红褐色沉淀,因NaOH溶液过量,无法判断Ksp:Mg(OH)2>Fe(OH)3,故B错误;
C.向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2固体,发现有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红色变浅,说明Ba2+与CO32-结合生成BaCO3沉淀,促进CO32-的水解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的碱性减弱,故C正确;
D.将CaCO3与盐酸反应得到的气体直通入Na2SiO3溶液中,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因盐酸有挥发性,生成的CO2中混有HCl,则无法判断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已知1mol氢气和氧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241.8千焦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H2(g)+O2(g)→2H2O(g)+241.8kJ B.H2(g)+1/2O2(g)→H2O(s)+241.8 kJ C.H2(g)+1/2O2(g)→H2O(g)-241.8 kJ D.H2O(g)→H2(g)+1/2O2(g)-241.8 kJ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1mol氢气和氧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241.8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
1O2(g)2=H2O(g)△H=-241.8kJ/mol,即H2(g)+1/2O2(g)→H2O(g)+241.8 kJ,选项B、C均错误; 2H2+O2=2H2O2mol氢气和氧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3.6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g)(g)(g)△H=-483.6kJ/mol,即2H2(g)+O2(g)→2H2O(g)+483.6kJ,选项A错误;
1mol水蒸气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吸收241.8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H2O(g)= H2(g)+(g)△H=+241.8kJ/mol,即H2O(g)→H2(g)+1/2O2(g)-241.8 kJ,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写出氢气燃烧生成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方程中的热量和化学计量数要对应,根据1mol气态水转化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结合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气态水的反应热计算生成液态水的反应热。
6.如图是某有机物分子的比例模型,黑色的是碳原子,白色的是氢原子,灰色的是氧原子。该物质不具有的性质是( )
1O22
A.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B.能与稀硫酸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该物质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为乙酸。
C.能发生酯化反应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A.乙酸具有酸性,能够与NaOH溶液反应,不选A; B.乙酸不与稀硫酸反应,选B; C.乙酸能够与醇发生酯化反应,不选C;
D.乙酸具有酸性,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选D。 答案选B。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Li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Li2O2
B.将SO2通入BaCl2溶液可生成BaSO3沉淀 C.将CO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
D.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Li在氧气中燃烧生成Li2O,得不到Li2O2,A错误; B、SO2和BaCl2不反应,不能生成沉淀,B错误;
C、由于次氯酸的酸性比碳酸弱,因此将CO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中可生成次氯酸,C正确;
D、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氨气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条件下,氨气可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氮气和水,D错误。 答案选C。
8.短周期元素W、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W X Y T Z A.原子半径Y>Z,非金属性W B.X2能从T的气态氢化物中置换出T单质 C.W、Y、Z三种元素都能与X元素形成化合物WX2、YX2、ZX2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Y>Z 【答案】D 【解析】 【分析】 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由位置关系可知,W、X处于第二周期,Y、Z处于第三周期,设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则W、Y、Z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a-2、a、a+1,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3,则:a-2+a+1+a+a=23,解得a=6,则W为C元素,故X为O元素、Y为S元素、W为C元素。 【详解】 A、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原子半径S>Cl,非金属性W B、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故O2能与H2Se反应,生成Se单质,故B正确; C、O能形成CO2、SO2、ClO2,故C正确;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2CO3 9.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Ca(ClO)2(aq)B.H2SO4(稀)C.Fe2O3(s)D.SiO2(s)【答案】A 【解析】 【详解】 A. Ca(ClO)2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再受热分解会产生氧气,A项正确; B.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已知,铜与稀硫酸不反应,B项错误; C. 铜与氯化铁反应时生成氯化亚铁与氯化铜,不能得到铁单质,C项错误; D. 二氧化硅不与水反应,D项错误; 答案选A。 10.向FeCl3、CuCl2、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用KSCN溶液检验无明显现象,则反应后的溶液一定 A.含Cu2+ 【答案】B B.含Fe2+ C.呈中性 D.含Fe2+和Cu2+ HClO(aq)SO2(g)FeCl3(aq)H2SiO3(胶体) O2(g) BaSO3(s) Fe (s) Na2SiO3(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