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缺损型干扰(DI)突变株:是一种缺失突变的产物。自身不能复制,在亲本野生株作为辅助病毒存在时才能复制,但又干扰亲本病毒的复制,导致后者数量减少。 4、DI突变株特点
⑴ 含正常的衣壳蛋白质 ⑵ 只含正常基因组的一部分
⑶ 只在正常同源病毒同时存在时繁殖,这时同源病毒成为辅助病毒 ⑷ 特异性干扰同源病毒的繁殖,经连续传代后,DI颗粒增多 5、表型变异 ·毒力变异
·抗原性变异(抗体逃逸变异株) ·空斑变异(空斑变异株) ·条件致死性突变株
6、DNA病毒复制具校正功能,RNA复制缺少校正机制,病毒RNA复制的错误率远高于病毒DNA。
7、分子内重组:将两个有亲缘关系但生物学性状不同的毒株感染同一宿主细胞,可发生核酸水平上的互换,产生兼有两亲本特性的子代,称重组。
8、重配:对于分节段的RNA病毒,通过交换RNA节段而进行的重组称重配。
9、补偿作用:指在感染的细胞中,病毒蛋白之间由于相互作用的结果,拯救了一种或两种病毒或增加了病毒的产量。 10、表型混合
① 概念:两种病毒混合感染后,一个病毒的基因组偶尔装入另一病毒的衣壳内,或装入两个病毒成分构成的衣壳内,发生表型混合。 ② 特点
·两株病毒混合感染时,装配过程发生错误形成;
·主要表现为耐药性,抗原性等改变,基因并未改变,改变的生物学形状不能遗传。 11、基因型混合:指两种病毒的核酸偶尔混合装在同一病毒衣壳内,或两种病毒的核衣壳偶尔包在一个囊膜内,但它们的核酸都未重组合,所以没有遗传性。
第二十四章 病毒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1、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培养病毒必须用细胞。根据病毒的不同选用敏感动物(动物接种)、鸡胚(鸡胚接种)或离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细胞培养)。 2、动物接种的优缺点
① 优点: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技术简单、易成功
② 缺点:个体差异大、价格昂贵、数量有限、需要隔离畜舍 3、鸡胚接种的优缺点
① 优点:技术简单、来源充沛、价格低廉、数量可大、不需特殊设备 ② 缺点:很多病毒不能适应(主要是哺乳动物的病毒) 4、细胞培养:指利用机械、酶或化学方法使动物组织或传代细胞分散成单个乃至2~4个细胞团悬液进行培养。 ① 优点
⑴ 每个细胞生理特性基本一致,对病毒易感性相等 ⑵ 无个体差异,准确性和重复性好 ⑶ 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⑷ 细胞培养本身就能显示病毒的生长特征 ⑸ 应用空斑技术可进行病毒的克隆化 ② 细胞的类型
根据细胞来源、染色体特征及传代次数,可分为三种类型:
⑴ 原代细胞:动物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处理,使细胞分散而得到的细胞。
⑵ 二倍体细胞株:将长成单层的原代细胞消化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培养传代,其染色体数与原代细胞一样,保持其二倍染色体数目的细胞,称为二倍体细胞。
⑶ 传代细胞系:能在体外持续增殖传代的细胞,大多数由癌细胞或二倍体细胞突变而成。 5、细胞培养的方法
⑴ 静置培养:实验室常用,细胞悬液装瓶,5%CO2温箱静置培养,细胞沉降并贴附在玻面上生长分裂,最后长成单层。
⑵ 旋转培养:大规模生产疫苗,细胞在玻瓶内生长时,玻瓶不断缓慢旋转,细胞贴附于玻瓶四周,长成单层。
⑶ 悬浮培养 ⑷ 微载体培养
6、细胞病变效应(CPE):由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损伤,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⑴ 细胞圆缩,如痘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 ⑵ 细胞聚合,如腺病毒;
⑶ 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如副粘病毒和疱疹病毒; ⑷ 有些病毒能形成包涵体。
7、合胞体:病毒感染后导致感染细胞及相邻细胞细胞膜融合的产物,表现为若干细胞的相邻细胞膜消失,成为多核巨细胞。
8、50% 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
能够使半数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细胞病变的病毒量,用于判定病毒的毒力。
9、空斑试验:将适当浓度的病毒悬液加入单层细胞培养中,当病毒吸附细胞后,覆盖一层融化的琼脂。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后产生局限性病灶,病灶逐渐扩大,肉眼也能看见。
空斑是由一个感染性病毒粒子复制形成的,类似于细菌的菌落,称为空斑形成单位(PFU)。病毒悬液中的感染性病毒量以每毫升含有的PFU来表示。 10、空斑试验的用途 ·测定病毒数量 ·纯化病毒 ·鉴定病毒
11、包涵体:是某些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特征性形态变化,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的呈嗜酸性或嗜碱性染色、大小数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团块状结构。
12、将与mRNA对应的正义RNA和反义RNA组成的双链RNA(dsRNA)导入细胞,可使mRNA发生特异性降解,导致其相应基因沉默,这种转录后的基因沉默机制(PTGS)称为RNA干扰(RNAi)。 13、基因沉默:指生物体中特定基因由于种种原因不表达。 14、干扰素(IFN)
① 定义:由病毒或诱生剂刺激机体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糖蛋白。 ② 种类:α、β、γ干扰素。
③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不直接作用于病毒,而作用于邻近细胞,使其产生抗病毒蛋白,这些抗病毒蛋白降解病毒mRNA、抑制蛋白合成。
干扰素作用具宿主特异性,无病毒特异性。
第二十五章 病毒的致病机理
1、持续性感染:动物不论是否发病,感染性病毒始终存在,可能很迟才发生免疫病理病或肿瘤病。 2、潜伏感染(隐性感染):除非激活,一般并不能发现感染性病毒颗粒。
3、长程感染:具有感染性的病毒在一个很长的临床前阶段逐渐增多,最终导致缓慢的、渐进性致死疾病。 4、超次感染:病毒感染免疫细胞导致免疫系统的损伤,使宿主易于再感染另一种病毒。 5、分子模拟:指宿主细胞成分与病毒蛋白质之间存在分子结构的线性或构象同源性。
第二十六章 病毒的检测
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标本采集与送检 ·病毒的分离鉴定
·电镜技术 ·血清学试验 ·分子生物技术 2、标本采集与送检
① 供分离病毒、检出核酸及抗原的标本 原则:
·尽早采取:发病初期
·部位适宜:由感染部位采取
·冷藏速送:装有冰块或干冰的容器内 ② 检测特异性抗体的标本 采集双份血清,4~20℃保存
3、观察特异性抗体能否保护易感试验动物死亡,能否抑制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凡能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感染力的抗体称中和抗体。
4、核酸探针:指能与特定核酸序列发生特异性互补的已知核酸片段,可检测待检样品中特定的基因顺序。 5、病毒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在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内出现包涵体,或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如Negri氏包涵体是狂犬病犬脑细胞的特征。病理组织或渗出液作成涂片检查包涵体时,常用苏木紫-伊红染色法。
6、血凝效价:能使1% 鸡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病毒的最大病毒稀释倍数。
C
7、PrP:是正常细胞的一种糖蛋白,由细胞基因组编码,在许多组织尤其是神经元和淋巴内皮细胞中表达,以α螺旋为主。
8、病毒滴度:样品中含有的可增殖活病毒量。
9、前噬菌体:整合到细菌DNA上或以质粒形式存在的噬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