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次作业·平时作业2019秋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问题详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实用文档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7至11章,回答下列问题:

一、判断题(判断“正确”或“错误”,将字母写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20分。)

1、“吃梨子”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请判断:( A )

A、正确 B、错误

2、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请判断:(B ) A、正确 B、错误

3、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容却是客观的。请判断:( A ) A、正确 B、错误

4、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没有发现思想背后的物质原因和人民群众的作用。请判断:( A )

A、正确 B、错误 5、阶级是一个经济畴。请判断:( A )

A、正确 B、错误

6、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请判断:( A )

A、正确 B、错误

7、群众路线实际上也是一种认识路线。请判断:( A )

A、正确 B、错误

8、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请判断:( A )

A、正确 B、错误

9、“自由王国”就是没有任何约束的社会状态。请判断:( B )

A、正确 B、错误

10、“按需分配”就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请判断:(B )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里。每题3分,共30分)

1、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B )。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B、感性具体——抽象具体——理性具体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知性认识 D、从分析和综合到归纳和演绎 标准

实用文档

2、实践是指(C )。

A、人们主观的活动 B、人们的一切运动

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3、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 A)。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B、夸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环境和社会本身的关系问题 D、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关系问题 5、社会历史观是(A )。

A、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 B、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观念

C、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基本观念 D、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特殊观念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D )。 A、是因为它们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 B、它们互相配合 C、它们相互渗透 D、它们互相决定

7、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 )。 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B、政治决定经济 C、政治和经济互相决定 D、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基础 8、社会形态是(D )。

A、社会存在各个方面的统一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国体和政体的统一D、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

9、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 A )。

A、辛勤劳动 B、耐心等待 C、事事关心 D、大力宣传 10、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活跃的因素是(C )。

A、经济基础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上层建筑 标准

实用文档

三、思考题(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展开论述,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

答:认识的辩证运动就是实践与认识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展开和运动,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实践─认识─实践─……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使认识和实践都一步一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的辩证过程。 1.1、由实践到认识

由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辩证运动的第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任务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1.2、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定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具有直接的生动形象的特点。

形式: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这三者的关系是:感觉──知觉──表象。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级,一个比一个离客观事物要远,到了表象阶段,已经是脱离了和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了,这对上升到理性认识很重要。 1.3、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定义: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部联系的认识。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特点:理性认识是以抽象思维的形式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综

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动物获取生活资料,人也获取生活资料,但是获取的方式不一样,这种方式区别越大,人和动物的区别就越大。当人用木棍去生产的时候,动物用四肢、嘴巴区生产,那是差不多的。在原始社会,动物和人的区别不是很大,都是住在森林里,也都没有房子。但是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盖起了房标准

实用文档

子,自然灾害来临时,人有了防护的能力,动物离人越来越远了,甚至人不承认自己是动物了。造成这个种区别的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与人的社会分工越复杂,社会就越进步。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比如生产力是物质的,不是抽象的东西,其中包括人,人使用的工具以及其他的生产资料,这些都是实在的,没有这些因素,人类就很难进行生产,也没有社会进步的物质承担者,在这个基础上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也是物质关系。

生产方式对对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构成的社会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到未来的共产党主义社会,社会的性质、面貌都在变化。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这个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我们讲的五种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党主义社会的更替靠的就是生产方式。

3、“智能化”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花,比如企业老板与员工之间关系越来越平等化;企业与企业之间除了竞争,更多的是提倡合作和双赢因为知识和信息的分享决定了这种关系;还有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因为技术发展和信息流通使各国家、民族之间形成了一种依赖性和共生性,使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元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企业实行股份制,是大家所有的,不是资本家个人所有。“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 企业员工通过购买股票而占有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变化。我国现在实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也不是纯粹的公有制,而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这种变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逐渐平等化、合理化。

产品分配关系的合理化。在分配方关系方面,不是纯粹的按劳分配、按资分配了。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按劳分配,企业部也有按劳分配。我们国家有按劳分配,也有按资分配,还有按技术分配,是多远化的一种分配体系。这使得人们的生产关系标准

实用文档

发生了变化,由这个生产关系决定的整个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合理和平等化。现在的产品分配方式中也按需分配的,这种分配的多元化,跟符合现阶段社会调节物质产品分配差距较大的需要,也使社会的产品分配更合理化。

其他社会关系的变化。智能化的生产力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主要是生产关系方面的。以这些关系为基础,会影响到其他的关系,例如,上述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政治的变化,政治上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化。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的高度,这是我们政治文明的一个表现。生产力发达了以后,整个国民素质也都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也在普遍提高。

4、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社会的基本规律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来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因此叫做社会的基本矛盾。 基本规律有两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时候,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辩证过程。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建立之后,它往往是适合生产力的,因为它是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建立起来的。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头脑发热,靠行政命令如建立脱离实际的生产关系,就可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般情况下,通过革命获得政权,靠这个政权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但是,因为生产力是最有“活力”的因素,二生产关系有一定的“惰性”或者稳定性,生产力在这个适合的关系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出现不合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它和生产关系是“同一个因素”,这两条规律有了一个结合: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相对于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相对于政治的、思想的上层建筑而言就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革。另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即掌握了政权的统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和思想的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

标准

实用文档

且同那些不利于自己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的、思想的)的残余做斗争。这就是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5、如何理解“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杠,从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它起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技术之所以发生作用以及促进生产力发展,就是因为用科学武装的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比如一些文学家写出了小说,或者理论家创造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些小说或理论体系的最终源泉还是来自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现实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实际上,不管是封建主阶级反对奴隶主阶级的革命还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或者是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主体力量都是人民群众。如果争不到人民群众,革命就成功不了。革命成功一个很关键的前提就是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力量,让人民群众能够感觉到革命是在为群众办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之所以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大逆转”——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国民党由强变弱并最终归于失败,主要原因也是国民党没有争取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打土豪,分土地”的政策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最后队伍不断壮大,才取得了革命胜利。

对英雄史观的批判。英雄史观认为个别的英雄人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刚才我们分析了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但是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并不矛盾。严格来说,真正成为英雄人物的人,他本身应该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份子。英雄人物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不依靠人民群众,他就成不了英雄。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承认群众创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它的意义非常突出。所以,中国共产党把唯物史观进一步具体化为群众史观,或者说,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同志指出,群众路线实际上也是一种认识路线,也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这和认识论是一致的。 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次作业·平时作业2019秋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问题详解

实用文档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7至11章,回答下列问题:一、判断题(判断“正确”或“错误”,将字母写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20分。)1、“吃梨子”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请判断:(A)A、正确B、错误2、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请判断:(B)A、正确B、错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5ooq7dfjg2xc786b4a94zk8m0hvru00ru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