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第一讲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引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 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第一节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二节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第三节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3、构建发展式的评价模式 第四节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第二讲 新课程的规划及其课题

引言:新课程的基本内容:一是新课程规划的背景,着重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新课程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与国际走势;二是新课程在规划过程中着重考虑的因素,重点讨论新课程是如何处理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传统与创新、统筹规划与分段设计的;三是新课程涉及的基本课题,粗略地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涉及的要素,旨在帮助读者构建有关新课程的全貌式图景。 第一节 新课程规划的背景 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2、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1)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的偏离;(2)课程内容偏多偏难,要求偏高与课程目标有一定偏离;(3)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不容乐观;(4)考核方式单一,结果处理不当。 3、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1)全球化趋势;(2)信息化趋势;个性化趋势。 第二节 新课程的规划

1、新课程规划中着重考虑的因素:(1)在国际视野中寻求中国特色;(2)在继承传统中寻求课程创新;(3)在统筹规划中进行分段设计。 2、新课程的决策方式:研究与对话 3、新课程规划的流程。 第三节 新课程规划涉及的课题

2

1、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课程结构的重建;4、国家课程标准;5、教学过程的改进;6、教材的开发与管理;7、发展性的课程评价;8、三级课程管理政策;9、教师的培养与培训;10、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第三讲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一节 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功能: (1)课程目标的功能;(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2)课程目标的确定;A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历史上说,课程目标基本上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课程目标;学生本位的课程目标;学科本位的课程目标。)B考察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第一,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第二,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和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标准的要求;第三,研究具体学科领域的专家对本学科发展现状的概括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2、新课程的目标:(1)新课程目标的确定;(2)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发展目标;义务教育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课程目标。) 3、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1)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2)对以往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3)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A、创新精神;B、实践能力;C、科学与人文素养;D、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第二节 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的含义:(课程结构是对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中各要素及其所形成的关系形态的总称。) (1)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体现课程目标要求的由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共同组成的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材料。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间接经验以及相关的直接经验;关于开展实践活动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内容;旨在形成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等。) (2)科目;(科目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以特定的逻辑线索体现某一具体科学领域或范畴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 基础教育阶段的科目主要有语言、数学、思想品德类课程、社会、

3

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引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5n8l30qgy05ej21u0rq9kfa25180i00k7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