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在应用型本科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国音乐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统。传承中国音乐文化,挖掘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不仅可以弘扬民族音乐,而且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能力,发掘学生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有着特殊的功能与教育价值。匈牙利著名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本位、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中国民族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等状况。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以不可抗拒的潮流扑面而来,丰富了人们的艺术欣赏天地,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必然对传统的、古老的、民族的艺术形式产生强烈的冲击,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正是在这些新的艺术潮流的冲击下艰难的生存,其生存状况令人担忧。目前,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认识和了解其音乐文化己经成为当代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家有关部门已把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音乐的工作提到日程,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当代音乐教育的现状,是目前音乐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2.课题的界定:中国民族音乐定义:中国民族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中国民族音乐是指中国各民族的音乐,是指民族或一定的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有并被继续传承的音乐总体。从狭义上说,中国民族音乐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客观上属于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美、最感人、最富有完整人性内涵、最富于生活气息和民族个性形象的音乐文化范畴,是人类音乐艺术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公共艺术教育指的是对非专业人群通过艺术的形式提升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挖掘大脑潜力和创造力、完善人格的一种教育手段。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艺术等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艺术形式中的人文精神和丰富情感,让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志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涉及到高校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关系的文章有几十余篇,其中一部分是从整个学校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之间展开的研究。如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赵志安的《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冯光钮先生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朱叶的《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取向》,因为这类文章涉及的学校范围比较广,因此对普通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涉及的尚不够深入。还有一部分文章主要是从高师音乐专业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比如、梁继林的《试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文章中作者指出过去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基本上是沿袭以“欧洲音乐为中心”。另外,还有一部分文章是从传统音乐的某一具体内容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展开研究,如贵州大学音乐系吴培安的《侗族音乐民问传承与学校教育谈》,文章主要对侗族大歌的民间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展开了比较分析,探讨如何发挥学校音乐教育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目前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目前中国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立足之地很少,特别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中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更加少之又少,应当在应用型本科的音乐教育中重视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及其文化的传承及发展,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培养,在公共音乐教育中如何将中国民族音乐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其中,是我们不得不研究的课题。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目前,许多民间音乐品种已经绝迹了,许多品种正在消失,中国传统音乐所面临的危机是有目共睹的。因此,高校加强传统音乐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加强传统音乐教育,重视民族本位,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一个民族的音乐真切记录了一个民族的痛苦和欢乐,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理想,贯穿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只有当人们了解了自己的民族音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只要有了爱,才会去关注和致力于民族的发展。 (2)最近几年,国家在教育领域中提倡“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各种人才。实践证明,学习与音乐相关的传统和历史比只学习音乐本身更能传达音乐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传统的艺术教育有着很好的先例,前辈的民族音乐教育家们所具有的广博的文化艺术素养就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课题理论依据: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尚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将传统中国民族音乐的教育纳入其中对于培养大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从而热爱中华民族将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有益探索。把音乐作为一种人文学科,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重要途径,来认识音乐素质的培养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精神》,尽快改变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相对薄弱的状况,提高大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音乐艺术教育、重视大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是各界领导干部和我们音乐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2.研究目标:通过追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和凸显其特性,以确保能够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花园中艳丽无比的瑰宝继续传承下去,甚至能与时俱进、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且现代社会,网络高速发展,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很好的传播媒介来承载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同时,可以将受众的目标和思路放宽,更加年轻化。还有更多新的方式方法,需要人们去创造,在不断的中国民族音乐实践活动中,寻找新思路,创造新方法,开辟新篇章。 3.研究内容:本研究项目以前人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做出的定性分析为基础,拟通过流传于中国各地独具地域风格特点的民族音乐及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的兴起、历史、生存现状及其文化延续、发展、创新的总体概况来探讨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对于保存并繁荣涉危音乐曲种文化、发展我国现代音乐教育具有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理念做出对课堂教学的构想:如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如何在教学中多层次立体开展、怎样更好的利用本土资源环境进行教学以及如何在保持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等,并针对教学问题做出了具体的分析与举例。
4.研究假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场所,在这里能开展各种社会文化,若利用这个场所开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活动,能更好地弘扬与传承我们的传统音乐,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当前,寻求本土文化资源己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也被提到了作为本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而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十四届会议标题就是“民族文化音乐教育的一种动力”。因此,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便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5.创新之处:在经济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世纪,需要我们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一方面,保留住中国民族音乐民俗性的文化特性,另一方面,不断以创新的方式大胆思考大胆想象,努力将新方法运用到文化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保证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会被人们遗忘。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以人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和认识为出发点,逐渐摸索出一套新的方法论。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第一,结合对音乐教育的相关教师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利用音乐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分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第二,从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和中国民族文化传承这两个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潜在的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对其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系统的转化原因进行分析;第三,指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系统的途径,以及在音乐教育中文化传承的途径及构想。 2.研究方法:本文遵循“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来展开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本研究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即通过文献、光盘、互联网查阅相关论文,阅读关于课程资源、学校音乐教育以及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构想。 在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所起到的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笔者利用文献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探讨中国民族音乐进入音乐教育课程的价值。通过探索性研究法,根据目前高校艺术教育中对音乐教育课程目标要求,设定民族音乐传承的音乐教育课程目标。将中国民族音乐更与时俱进的融入到音乐教育教学资源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技术路线:本课题为理论与应用结合的命题,采用了行动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尤其是经过对国内外10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如(民歌、地方戏曲)等多种不同类型的“非遗”是否走进课堂、如何走进课堂进行研究,结合武汉商学院音乐教育教学的教学实践,使本课题更显实证特征,期望通过本研究能丰富对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融入教学,使学生在学校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因此爱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公共音乐教育教学的创新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4.实施步骤:
第一步骤:2017年9月——2018年3月;调查企业,走访行业主管部门,问卷调查 第二步骤:2018年4月——2016 年9月;完成第一、第二部分的理论写作部分 第三步骤:2018年10月——2019年4月;第三、四部分重点写作研究部分 第四步骤:2019年5月——2019年11月;全课题汇总、提炼、修订 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