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现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创新意
识
[摘 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思维活动能力,并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速发展这些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应该充分揭示思维过程,而且要注重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架桥铺路。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过程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展现数学思维过程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因为数学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接收、储存和应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在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授”与“受”,就是思维的展现过程。因此,通过展现思维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标下数学有效教学的途径之一。
一、在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中,概念的形成,是经过前人长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成果。由于这些数学的成果最终是以逻辑推理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导致人们看不到他被发现、创造的艰难历程,也看不到为了获得这些成果而使用的非逻辑思维。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对直接给出的概念作一些解释后,就立即进入运用概念的解题阶段。这种回避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学生对问题的感知而失去整体领悟的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对问题一知半解。这是因为,概念的形成实质上是一种思维过程,即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笔者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从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将一个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可以得一个什么图形。”学生通过实践,明确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然后,又要求学生观察,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长方形的长和宽或正方形的边长各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公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过程后,笔者出示下题: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边长为12.56厘米的正方形,这
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学生便会用已经习得的知识去叩开新知识的大门。
二、在展现问题演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基本上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结论而设计的。而对于一些教师来说,“讲例题、套公式、仿考题”便成了数学教学的“三步曲”。在巩固练习的阶段,题型之广,题量之大,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这样,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常常因为超负荷的训练而失去生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要精心设计例题和习题,体现训练的坡度,化解训练的难度,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新的高度。
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行4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驶向乙地,行了全程的 后距中点还有90千米。问这辆汽车行完全程要几小时?
这样,在原问题的演变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一些提示,然后由学生在理解原问题的数学意义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同的解题思路,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三、在展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强调学数学的目的就是应用数学。基于此,学生应逐步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能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教学“近似值”时,笔者先告诉学生:制作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铁皮油桶,它的底面边长为1.1米,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答案是1.1×1.1×5=6.05(平方米),按照四舍五入法,取得近似值应是6平方米。但正确答案却是7平方米,为什么呢?笔者让学生想想理由。结果,同学们一致认为,如果取6平方米,就不够做油桶了,而取7平方米,虽然浪费了一些铁皮,但能做一个不漏油的油桶。此时,笔者在执教中追问:在现实生活中,还有类似取近似值的情况吗?学生小手如林。生1:出外租房间。有13人,每4个人租一个房间,结果得
租4个房间。生2:做衣服时计算衣料,结果出现小数而又要取近似值时,无论小数点后面的数比5大还是比5小,都要按上面的方法取近似值……
荷兰数学家弗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自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书面材料,尽可能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数学活动。上述“求近似值”的教学片断,正是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强化数学应用意识以及不囿于本本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意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问题的演变转化过程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__。为此,教师要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让学生在灵动的思维过程中,分享数学的乐趣,探觅数学的精彩与生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