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叙事故事 张敏
——一个酸枣的故事 登上二年级的讲台,我们又一次开始了对《三字经》的研习。
中华五千年文化经由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一样的词句,使我们得以切入中华文明的肌理,得以传承我们古老的信念,对于三字经给予我们的影响,也许我们并不自识,但它溶解在血液里,隐匿于日常生活之中,无形中给我们的行为以暗示和指导。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识。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我先与大家一起读通这些话,然后首先讲仁义礼智信在中国会议,作为一种首先准则和规范的基本内容,源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然后介绍了中国历史朝代。接着根据汉代一部重要著作《白虎通义》注解:仁是指仁爱,义指得体,礼指合乎规范,智识明辨是非,信指专一守信。
仁义礼智信,在三字经里,顺序是不容许紊乱的。按照儒家思想,智慧和守信是好东西,但是必须以仁义礼为前提,如果没有仁义礼为前提,智和信可能是很可怕的。比如两个坏人商量去偷东西,有智慧的反而会作更大的坏事,更能够掩盖做坏事的痕迹。历史上有名的讲诚信的故事:情同朱张。
人有七情,儒家讲:发乎情,止乎礼。就是不能由着性子来,要用理智去制约。如范进中举;如现代人,看见物质的好处了,能不能随便伸手,要先问问该不该拿,合乎不合乎仁义礼智信?
我对同学们说:人特别需要控制一种对物质的贪欲;一个合乎礼仪的社会才会和谐平稳,井井有条。
当然,接下来我们还研究了些其它内容,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每节课,我都会请学生谈感受。
下课了,我走出教师,一个平时爱打架的学生紧跟我出来,手里拿着一颗酸枣。“老师,送给你”。我微笑着,“这是什么?”
因为事发突然,我没有看清学生手里的东西。“酸枣。”一颗酸枣,我不太放在眼里,但不能扫了学生的兴,我微笑着接过,“谢谢。”然后,我向办公室走去。
回到办公室,我把酸枣放到了办公桌上。办公室门口人影一晃,我打开门,“老师,你吃了吗?可好吃呢,明天我还给您拿!”孩子纯真的话语一下子打动了我的心,我没在意,可那是孩子认为最好吃的,是他的真诚的情感,我怎能忽视?我忙说:“吃了,吃了,真的很好吃。”孩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老师,再见。”说完转身跑走了。
望着孩子的背影,我百感交集:用真诚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的去爱孩子们,孩子也会用他们真诚的爱来回报你。
做教师是辛苦的,要想各种办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我们为此付出的可能不仅是汗水,还有泪水;但做教师也是幸福的,孩子的成长与回报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校本课程资料:课程叙事故事一个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