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公众的声音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公众的声音

作者:潘瑶菁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2年第1期

潘瑶菁

王小波在杂文《沉默的大多数》里说: “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大多数从古代直至近现代的中国人,都是沉默者。然而我总感觉什么东西到了当代就变样了。媒体的宣传,通讯的发达,网络的普及和草根的崛起,让很大一批人成了“喧嚣的大多数”,但是这种喧嚣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从不同的口里发出声音,而不是声音有什么实质性的不同。

《论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假”,可是现今不需要有太多的德性,对方也未必是小人,就能如风偃草。某些人将自己的观点抛到公众视野,到处兜售,就能够吸引一大批同样的声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者”说话权利的被剥夺,一方面也是公众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排斥异己是个很常见的心理,就像健康人看到病人身体衰弱脸色苍白哆哆嗦嗦,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嫌恶,正常人看到有强烈个性的人,就会轻视甚至仇视后者。说话的权利在理论上来说是每个人平等享有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并非这样,是否拥有话语权、影响力的大小、是否被允许,都加强或削弱了话语的力量。这让我想起早天的《独唱团》,韩寒是真心想办一本有锋芒的、真正优秀的文艺杂志,“所有人问所有人”以及一些文章中坦率的文字,表达的是那一群人对自由、对理想的维护。难道所有的杂志都应该中规中矩,千篇一律?为什么这样的声音,独唱了一次之后就是绝响了呢?

“作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让作品不像现实那样到处遗憾,阅读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这样的现实,但我们都拥有处置自己的权利,愿这个东西化为蛀纸的时候,你还能回忆起自己当年冒险的旅程。”我逐渐明白为什么近几年来韩寒的读者从年轻人扩展到中年人(尤其是文化界的中年人),因为他们很高兴看到一个年轻人想要说话的欲望和一颗坦诚的良心。

我始终乐观地相信,只要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声音,那么捂住耳朵也是没用的。可惜异己从来都是很少的,尤其是今天这样的时代。声音越来越趋于统一的背后是一个可怕的现象:从小孩到成人,越来越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都变成了一个容器,只会承载他人的思想。声音的从众是最可悲的,在数次事件中网民一片倒的现象其实让人难过,尤其是这种非理性的力量介入到现实、介入到法律和公正。

1918年11月7日清晨,在北京崇文门外花市胡同的宅院里,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粱漱溟认真地回答,我相信世界一天天会往好里走的。梁济叹息,能好就好啊。

我也相信世界会一天天往好里走,会有更多的人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会有更多的声音不被抑制和吞没,但这是一条相当漫长的路,需要很多人扶持着一直走下去。

潘瑶菁,厦门大学中文系本科生。

公众的声音

公众的声音作者:潘瑶菁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2012年第1期潘瑶菁王小波在杂文《沉默的大多数》里说:“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大多数从古代直至近现代的中国人,都是沉默者。然而我总感觉什么东西到了当代就变样了。媒体的宣传,通讯的发达,网络的普及和草根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4vc37zgj23gzju6vsv034ka295j0v00d0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