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南庄头遗址 位于省徐水县南庄头村东北约2公里处,泥河湾、店、山顶洞等古文化遗址环绕着它,是中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10500~9700年左右。 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己发现的遗迹有5条灰沟、2座灰坑和2个用火遗迹。出土遗物丰富,种类有石磨盘、石磨棒、骨锥、骨针、种子和少量的夹砂深灰、夹砂红褐片、石片以及水沟等人类活动的足迹,另外还有鼠、鸡、狗、狼、猪、鹿等动物骨骼,其中部分骨骼有烧烤、切割的痕迹。 南庄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至磁山、裴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之间的一段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南庄头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为数较多的兽骨、禽骨、鹿角、蚌、螺壳、木炭、种子,还发现了石磨盘、石磨棒各一件及骨、角器等。动物骨骸经鉴定分析,大都属于鹿科动物。在出土的文化遗物中,尤为可贵的是发现了十余片片,这些片的胎壁厚约0.8~1.0厘米,烧成火候低,质地疏松。按质可分为夹砂深灰和夹云母褐两大类。南庄头遗址出土标本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9700-10500年(未经树轮校正)。这些片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得到的地层和年代都确切的最早的制品之一。由这些片的质地推测,我国应当有更为久远的器发展史。
老官台文化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但该遗址涵贫乏,后来发掘了规模较大、同类遗存涵丰富的安湾遗址,一般改称老官台文化为湾文化。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省境的渭河流域。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黍等作物。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和石斧等。制业很原始,采用泥片敷贴法。器以圈足碗、彩钵与筒腹三足罐最具特点。住房是圆形的,为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亦是圆形。居民死后埋入长方形土坑墓,随葬器等物品。该文化的发现,对了解渭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重要意义。
裴岗文化 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最早在新的裴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围,以新为中心,东至东部,西至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寨遗址、长石固遗址等。综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对裴岗遗址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的年代结果,裴岗文化开始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300年前后,结束于前4600年前后。器以泥质红数量最多,夹砂红和泥质灰也有发现。器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有纹饰的器物较少。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 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为主,亦有较少的方形房屋,有阶梯式门道。
磁山文化 中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武安县磁山发现而命名,它与裴岗文化一样是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等地。1973年发掘。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5100年。居民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粟。以石镰、石铲、石刀、石斧与柳叶形石磨盘为生产工具,石磨盘附有三足或四足,造型独特。饲养狗、猪等家畜,兼事渔猎。
. . ..
. . . .
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椭圆口盂、靴形支座、三足钵与深腹罐等为典型器。器表面多饰绳纹、篦纹及划纹等。住房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发现较多。该文化与裴岗文化关系密切,有人把两者连称为“裴岗·磁山文化”。其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缺环。
后文化遗址 是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和人类遗存,距今8200—7800年左右。该遗址最突出的特点是文化层次多而丰富,文化堆积厚达2至5米,由上到下共分12层,包含了新石器文化遗存、两周(西周、东周)文化遗存和晚期文化遗存三大阶段。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物到清代的器皿,首尾跨越了8000年,其中的后文化是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它的发现将文化的发源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后文化遗址的发掘,将文化的发源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同时,整个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谱系脉络也从此清晰地显现了出来,即: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 “后文化遗址”和真正意义上的“后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文化在后文化遗址上,但是后文化遗址上又不仅仅有后文化,还有其他时代的文化,后文化只是其中最早的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 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史上的鼎峰时期。我国考古专家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作为区别。一般的分法是: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 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3个类型;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龙山文化寺类型以新发现的襄汾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仰韶文化 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省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省到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分布省份有、、、、、、、、等9个省区.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
. . ..
. . . .
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器以细泥红和夹砂红褐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文化。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以及西王村三大类型。
寨遗址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位 于临潼临岸。1972~1979年发掘。发现半坡类型(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聚落遗迹。半坡类型的年代为公元前4600~前4400年。 寨遗址位于省临潼县城北,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1972~1979年,半坡博物馆和临潼县文化馆合作,由巩启明等主持进行11次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1.658万平方米,是迄今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该遗址仰韶文化堆积由下到上依次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或称西王村类型)。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半坡类型的年代为公元前4600~前4400年左右,史家类型为前3690年。遗址最上层,还有少量的龙山文化遗存。寨发掘的主要收获是:为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据;揭露了半坡类型的一处聚落遗址,其保存之完好,布局之清晰是前所未有的;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充实了仰韶文化诸方面的容。
红山文化 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自治区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多为泥质,以红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 . ..
. . . .
屈家岭文化 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北抵省西南部,南界到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多,灰次之,黄和红较少。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丝轮。 蛋壳彩杯、碗最富代表性。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
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兴隆洼文化 玉石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兴隆洼遗址是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出土器均为夹砂,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兴隆洼文化因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20世纪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同类文化性质的遗址还有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县查海遗址等,正式发掘出土玉器的总数已达100余件。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兴隆洼文化的年代为距今8200—7400年,由此认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开创中国史前用玉之先河。 兴隆洼文化是北方三大文化系统之一,它的发现表明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自有渊源。不但解决了红山文化的源头问题,而且进一步揭示出长城地带东段新石器时代文化极富特色的土著性和连续性。
宝沟文化 是继兴隆文化之后,在西辽河流域取得支配地位,并对红山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又一支重要远古文化。其主要经济形式为原始农业,狩猎经济占有一定比重。这一时期先民已存在等级高低之分,社会分工已趋明显,表现出发达的原始信仰和浓重的生殖崇拜。 宝沟文化(今敖汉旗境)距今6800年左右, 首次出现由猪首、鹿首和神鸟组合的“灵物图像”,考古界称之文化代表物为“中国第一神图和最早的透视画”,在意识形态和绘画艺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宝沟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前后衔接,其原型形成于兴隆洼文化中晚期。宝沟文化遗址在市敖汉旗。保存较好的宝沟文化类型的遗址有:敖汉旗新惠镇东北25公里高家窝铺乡宝沟村北;兴隆洼文化遗址西南500米的小山遗址;敖汉旗烧锅地、南台地等。
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省县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
河姆渡文化 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余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
. . ..
. . . .
况 .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水稻的大量发现,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
石家河文化 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 ,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 。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杯和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
崧泽文化 距今约5800-4900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青浦区发现崧泽文化遗址 4 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 800 馀件.1961年和1974年两次有计划地发掘,挖出古墓100 座,还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证明崧泽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崧泽人是最早的祖先
良渚文化 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省良渚。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境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的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广河地巴坪,以及 的青岗岔、花寨子、土谷台、白道沟坪与永昌鸳鸯池和乐都柳湾等20多处。
齐家文化 是位于相当现今中国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齐家坪遗址,1923年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省境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 ,种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