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策动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张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几乎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全过程。
对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曾经出现过两种态度。一种倾向是简单化地否定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不过是“假借‘自由’招牌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是用来粉饰自己替反动政治服务的一种手法而已”。另一种倾向则是脱离当时具体时代环境,抽掉文学的社会性,从所谓“纯粹文学尺度”出发,不适当地夸大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价值和影响,甚至企图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导地位而代之。这两种倾向都是对历史和真理的偏离 要正确的对20世纪的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了解和评析。
一是自由主义文学发生的背景。它滥觞于封建旧文学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新文学建设初期,而在左联时期达到了高潮。当时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同五四文学的历史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思潮可以说是新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向“文学”的文学转换的产物,是新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的结果。五四以后的旧军阀专政和1927年后的新军阀专政, 在文化思想领域内都实行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的统治。因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政治的隔膜,一方面是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反动统治当局的,也是与现实反动政治不协调的表现。文学与现实政治的不协调,使自由主义作家不愿变文学为现实政治的奴婢,但又不能和无力提出更有力的未来社会政治理想来与现实政治对抗,于是只能遁入自由主义一路。
二是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受胡适影响的“新月派”文学; 二、是受周作人影响的“京派”文学;
三、是从左翼文学分化出来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四、是被称为“海派”的实际属于不同流派的都市文学作家; 五、是一批深受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而又游离于其他文学派别的作家、批评家。
“新月派”文学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京派”文学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
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从左翼文学分化出来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出现了自称为“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胡秋原、苏汶(杜衡)之流发动的新的攻击。这些人和“左联”有过交往,有的曾是“左联”成员;苏汶译过苏联文艺创作和论着,胡秋原一再声称自己的“方法是唯物史观”,“是从朴列汗诺夫(普列汉诺夫——引者)……出发,研究文艺的人”,并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拥护》作为自己文章的副题;他们甚至声明并不否认文艺的阶级性,而只是作为“自由的智识阶级”和“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作者们”的代表,向革命作家要求“文艺自由”。
“海派”作家群落的形成,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1926年3月,刘呐鸥从日本青山学院毕业回国,到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班插班入学,结识班内同学杜衡、施蛰存、戴望舒等。1928年9月,他们合作办起《无轨列车》杂志, 1929年9月,由施蛰存、戴望舒、徐霞村、刘呐鸥任编委的《新文艺》杂志问世, 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之托主编的《现代》杂志创刊,标志着这些作家构成了一个有实力的流派集结,此外,相随而起的海派作家尚有黑婴、禾金等;他们的作品多登载在《新时代》、《文艺月刊》、《小说》等刊物。 三是自由主义文学兴起的原因。
(1)新文学在经历了启蒙精神的洗礼后,有一种向文学本体回归的自然要求,同时也需要在文学的艺术领域真正确立自己的地位。这一要求在五四时期曾表现为创造社、周作人等的文学主张,到三十年代转化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2)就文学常态而言,走出启蒙文学的主流形式后,文学不能只是简单地变换为左翼文学。它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一种多元结构的存在,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恰恰代表了这样一种对文学的多元价值取向的追求。
(3)在启蒙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声音中,还需要更多的声音来充实新文学这部交响乐,这些声音则分别借助于自由主义这样一个共同的渠道流淌出来。在自由主义文学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家代表了当时文学的先锋倾向和现代主义创作要求,体现了中国文学同世界文学的广泛联系。
我们以往的文学史和学术研究,对20世纪20、30年代出现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这一思潮一般被定位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文学思潮,把它们看作是同左翼文学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相对立的。因此,在评价上,总的来看是批判过多,研究较少;偏见较多,理解较少。这种情况自90年代以来有所改变,但是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即一部分研究者完全站在自由主义立场上对自由主义文学给予了超过其实际情况的过高评价,甚至有人利用重新评价自由主义文学来完全否定左翼文学、否定鲁迅。今天看来,这两种倾向都是应该值得注意和避免的。
第二篇: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评介 一、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
自由主义思潮发端于西方17世纪末叶,它的基本含义是“尊重个体自由、强调思想宽容”。自由主义在政治上主张民主主义,在个体的伦理道德上主张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强调温和与节制,它反对任何激进的态度,对以革命的方式改造社会,自由主义怀有深深的恐惧和敌视。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秩序混乱,价值观芜杂。自由主义对于“人性”和“理性”表示强烈关注,强调自由思想与独立意识的思路,得到部分社会精英阶层人士的认同。许纪霖先生指出:“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严格而言发端于五四时期。……
大批经历了英美和欧陆自由主义洗礼的留学生回国和西方思潮的大规模东渐,自由主义遂在中国成为显学,并铸造了五四及后五四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灵魂”。受到这一思潮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出现 。他们与主流政治疏离,以精英姿态向社会独立发言,通过各种媒介向社会传播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逐步介人了20世纪初中国的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不可避免地,这一思潮也渗人了当时的中国文坛,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发展
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发端的五四时期,可视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开拓期,这一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更关注的是对自由主义观念的探讨,更注重以自由主义启社会之蒙,而对自由主义文学的创作观念及艺术表现普遍关注不够。到了五四之后,20世纪20至40年代,则可视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发展期。这一时期,自由主义文学理论的阐述较全面、彻底;出现了如语丝、新月派、现代评论派、自由人、第三种人、论语派、京派等比较典型的自由主义刊物和派别;而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徐志摩、废名、沈从文等自由主义文学作家,“不仅在观念上突破了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束缚,而且在艺术上努力追求个性的表现,自由的表达”,自由主义文学至此有了实际的突破。 1、语丝派
所谓语丝派,是指周作人一派的讲“趣味”的作家而言。语丝社的组织,是在五卅的前一年:出版《语丝》周刊,由孙伏园主编。领导人物是鲁迅及周作人,孙本来主编《晨报》副刊,鲁迅也常在上面撰稿。有一次,鲁迅做了三段打油诗,题材《我的失恋》,据说是因为看见当时“哎呀哎呦,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做一首“由她去吧”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不了晨报中的某君,认为不能刊载,将稿抽去了。伏园因此愤而辞职。过了几天,他提议自办一个周刊,这就是《语丝》。
他去邀了十六人负责撰稿,除周氏兄弟外,尚有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冯文炳、孙福煕、等。定名《语丝》,据说是有几个人,人已取一本书,任意翻开,用指头点下去,那被点到的,便是名词。语丝派由此成立。 2、京派
京派产生于30年代,这时“五四”的高潮已经过去,中国文化和政治中心都已经转移到上海,留在北京等地的作家便处于一个“文化边缘”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但北京毕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在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浓重的文化氛围为那些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
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代的中心,加上这里的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的校园里,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此外,这些知名高校里的着名学者教授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因此,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保守。 第三,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创作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有意识地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新月派
新月派是自由主义文学中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着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新月派后期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4、论语派
现代文学流派。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后来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主要代表人物为林语堂。 5、第三种人
以苏汶为代表“第三种人”作家群体是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他们的文艺思想既异于现代评论派的自由文艺思想,又有别于林语堂、周作人自由文艺观。他们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重心是艺术真实论,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关注文学的高品位。
6、现代评论派
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适,徐志摩,陈西滢
三、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1、 语丝派成员个人创作风格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比如鲁迅和周作人就有明显的区别。郁达夫对两人作品进行比较说,鲁迅的作品辛辣干脆,全近讽刺,周作人的是湛然和蔼,出诸反语。但总的来说,《语丝》刊物本身也形成了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体散文为主要形式,风格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
语丝体作品主要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周作人)、《竹林的故事》、《桃园》(冯炳文)、《表弟的花园》、《理想的伴侣》(许钦文)等
2、新月派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朱湘的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落叶》(徐志摩)、《红烛》、《剑匣》、《色彩》、《死水》、《发现》(闻一多)、《夏天》、《草莽集》、《永言集》、《王娇》(朱湘)等。
徐志摩的回国初期所写的诗大都收集在《志摩的诗》这本诗集里。《志摩的诗》中有些诗流露出感伤没落情调,如《落叶小唱》、《残诗》等篇,但大多数诗篇内容健康,格调清新,形式也活泼自然。在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年代,诗人对苦难者怀有人道主义的同情,写了《古怪的世界》、《先生先生》等饱含悲愤情绪的诗篇,以近乎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世道崎岖、人间疾苦。诗人目睹凄凉的社会景象,在诗中写道:
我独自的,独自的沉思这世界古怪——是谁吹弄着那不 谐的人造音籁?
诗人不理解这种灾难的的来源,将希望寄于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道路中,这种空泛的向往,曾经是五四时代许多青年共同的心声。
代表徐志摩艺术成就的,是那些并无明显社会内容的抒情诗。如《山中》一诗,写深夜月下的“我”思念远在山中的爱人: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静。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阵清风, 吹醒群送春醉, 去山中浮动; 吹下一针新碧, 掉在你窗前; 轻柔如同叹息—— 不惊你安眠!
诗人将浓烈的思念,化为奇妙的想象,在凝练的诗句中,生动细腻的表现出爱人之间梦一样美丽的感情。诗音节和谐,想象丰富,比喻贴切,构成优美的意境,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诗人曾赴美留学,在归国后,军阀的罪恶统治激起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如《发现》: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这是闻一多式的爱国诗篇!感情是如此炽烈,又如此深沉,如此秾丽,又如此赤诚!
3、京派代表人物沈从文的主要作品《边城》,描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风土民情,具有鲜明的个人创作特色。《边城》以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她的外孙女的生活,以及外孙女与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之间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小说围绕着老船夫和外孙女的故事,对偏僻边城的自然景致、生活风习和人物性格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地方色彩极为浓郁。小说的细节描写,从日常生活到节日活动,从平凡无奇的摆渡到引人入胜的龙舟竞赛、水中捕鸭子,都写得逼真而生动,构成优美而含有纯朴风味的风物人情画。是当时京派的优秀代表作。
4、自由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还有《祝土匪》、《京华烟云》(林语堂)、《梅雨之夕》、《春阳》(施蛰存)、《金锁记》、《倾城之恋》(张爱玲)等。 四、自由主义文学的影响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化运动中表现为两层意义上的解放。一是道德伦理的解放,属于较低一层的解放;再就是个性的解放,也即是人的心智自由和天赋才能的发挥,倾向于更高一层的心灵自由、个性飞扬的一面。在20世纪的“五四”时期,自由主义对于人文主义和个性主义的张扬与中国摆脱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束缚的要求是一致的。自由主义在这个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引导作用,带动一大批知识分子进行自由主义文学创作,对当时的青年树立独立自主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