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资料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 三、
教学设备 电脑,投影仪 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
教学设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较为复杂多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一个要点。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为其中的变化而困惑,头疼。基于这一情况,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特设计此课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初中阶段重点的虚词的用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归纳文言知识点,为他们今后的文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上一堂文言复习课,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又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之 1、用作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①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
当于“他们”
②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
件事”
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2、
用作助词① 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
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④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
练习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到,往) 2、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主谓之间,无实义)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三)而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例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又,表并列关系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就”,“然后”,表承接关系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却,但是,表转折关系面山而居(《愚公移山》—着,也可不译,表修饰 练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而”字。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康肃笑而遣之。(着,表修饰)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4、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四)以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译为“把”、“用”、“拿”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①屠惧,投以骨(《狼》) ——把②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 —用③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
2.作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作“来”,“而”;或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①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用来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以致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五)其
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