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4期·331·
7-10岁儿童的人格研究—童话故事测验的跨文化比较*
2
李育辉1,,张建新1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1)
【摘要】目的:考察中国和希腊儿童人格结构的跨文化一致性和文化特异性。方法:采用希腊心理学家C.
Coulacoglou编制的“童话故事测验”对北京138名和希腊491名7-10岁儿童的人格特点进行了测查。结果:①中国儿童在故事内容一致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希腊儿童(P<0.01),而在重复回答和怪异回答上的得分与希腊儿童并无显著差异;②中国组男孩和女孩只在自尊、助人欲望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0.01),希腊组男孩和女孩在恐惧被攻击、
;③不论男孩女孩,中国组儿童在矛盾心理、物质需求、情感需求、性关注、财产拥有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0.01)
追求卓越、嫉妒攻击、报复性攻击、口腔需求、助人欲望、归属需求、情感需求、焦虑、抑郁、性关注上的得分都要显著高于希腊组(P<0.05-0.01),但在A类攻击、口头攻击上的得分要显著低于希腊组(P<0.05-0.01);④在嫉妒攻击、情感需求、抑郁、性关注四个方面,不同国家与性别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0.01)。结论:中国和希腊儿童的人格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对儿童的人格特征也存在一定的作用。【关键词】人格;儿童;跨文化研究;童话故事测验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6)04-0331-03
ACross-culturalStudyonthePersonalityof7-10Years-oldChildrenbetweenGreeceandChina
LIYu-hui,ZHANGJian-xin
InstituteofPsych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purposeofthestudywastoinvestigatethedifferencesofchildren’spersonalityinWesternandEasterncultures.Methods:138childrenofBeijingand491childrenofGreeceweretestedwiththeFairyTaleTestestablishedbyProf.C.Coulacoglou.Results:①ChinesechildrengotlowerscoresofthevariableofadaptationtofairytalecontentthanGrecianchildren(P<0.01).②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thevariablesofself-esteemanddesiretohelpothersbetweenboysandgirlsinChina,and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thevariablesoffearofaggression,needforaffection,sexualpreoccupation,andsenseofpropertybetweenboysandgirlsinGreece.③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thevariablesofneedforaffiliation,aggressionasenvy,oralneeds,needforaffection,desireformaterialthings,desireforsuperiority,sexualpreoccupation,anddepressionbetweenChineseandGrecianchildren.④Therearein-teractionsbetweenculturesandsexesinthevariablesofaggressionasenvy,needforaffection,depressionandsexualpre-
spersonality;sexesplayaoccupation.Conclusion:TherearedifferentcharactersbetweenChineseandGrecianchildren’
certainroleinthepersonalitychildren.
【Keywords】Personality;Children;Cross-culturalstudy;FairyTaleTest
人格被定义为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1]。研究者普遍认为,人格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但是,近年来众多的研究指出,文化作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换句话说,人格是存在于文化背景之中的[2]
。对中、西方文化下的成年人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发现,包括多数北欧国家和美国在内的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成就和需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人格特征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而大部分亚洲国家强调集体主义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集体归属倾向和人际敏感性[3]。儿童阶段是人格结构形成的关键阶段[4],但是很少有研究涉及到文化差异对儿童人格结构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以往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评价的方法,研究工具不具备跨文化使用的有效性[5]。希腊心理学家C.Coulac-oglou编制的《童话故事测验》主要以图片作为刺激材料,测查7-12岁儿童的人格特征。从该测验俄
*该测验由张建新教授引进并修订,在国内的出售版权归其所有。
罗斯、巴西、德国和日本等国的使用情况来看,其已
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比较信、效度[6]。本研究采用该测验考察和比较中国和希腊儿童的人格结构特点。
1
1.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中国儿童组:138名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小学7-10岁的学生,其中男生65人,女生73人,平均年龄8.94±0.57岁。希腊儿童组:491名雅典普通学校7-10岁的小学生,其中男生236人,女生255人,平均年龄8.46±0.68岁。中国儿童组与希腊儿童组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2=0.11,P>0.05);年龄比较亦无显著差异(P>0.05)。1.2测评工具
童话故事测验(FTT)。使用图片作为刺激材料,由七套(共21张)卡片组成,前五套图片分别对应五个童话人物(小红帽、大灰狼、小矮人、女巫、巨人),后两套图片对应两个童话场景(小红帽故事场景和
·332·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4No.42006
白雪公主的故事场景)。测验中这些人物来自一个
FTT为每个童话人物(或或多个世界著名童话故事。
故事场景)设计了三张图片,使它们在人物表情、姿态、衣着等外在表现上有差异,从而故意使人物的思想、情感含混起来。测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儿童受测者指认这些含混图片背后的思想和情感等,而将他们的内心感受、情感和冲突等投射出来。每一幅图片呈现给儿童受测者后,都要向他们提出共同的结构化问题,例如:“小红帽”的图片:这个小红帽都在想些什么?哪一个是童话故事中的小红帽?为什么?如果你是大灰狼,你会选择吃掉哪个小红帽?为什么?
从儿童受测者对这些题目的回答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分析和评估儿童的个性特征[7]。经过多年的研究,Coulacoglou等人认为,FTT涉及人格变量有以下26种:矛盾心理,物质需求,自尊,道德,追求卓越,财产拥有感,支配性攻击,A类攻击,防御性攻击,嫉妒攻击,报复性攻击,口头攻击,恐惧被攻击,口腔需求,助人欲望,情感需求,焦虑,抑郁,与母亲的关系,与父亲的关系,性关注,被保护的需求,故事内容一致性,重复回答,怪异回答。其中故事内容一致性、重复回答与怪异回答等3个变量,主要被用来考查儿童对测验使用的童话故事内容的接受程度。
童话故事测验已被希腊、俄罗斯、巴西和日本等国家的心理学家使用,FTT测验结果与其它著名儿童测验(如儿童行为量表CBCL/4-18,青少年情绪和社会发展问卷(TheBeckYouthInventoriesofEmo-tionalandSocialDevelopment)和攻击行为问卷(The
AggressionQuestionnaire,简称AQ)的相关性研究表
并具有跨文化使明,该测验具有良好的测量效度[8],
用的有效性[9]。1.3程序
个别施测。施测前,测验者要首先了解儿童对童话故事的熟悉程度,确保受测儿童熟悉相关的童话故事。
1.4结果处理
国外儿童的评分工作由Coulacoglou教授完成;国内儿童的评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主试进行,并由Coulacoglou教授验校,从而得到儿童受测者在26个人格变量上的得分。本研究采用spss12.0完成资
Cron-料的统计与分析。对评分者一致性进行检验,
bach!系数为0.897,表明两国评分者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2
2.1
结果
中国和希腊儿童对FTT的接受程度比较
中国儿童在故事内容一致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希腊儿童(P<0.01),而在重复回答和怪异回答上的得分与希腊儿童并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中国组与希腊组儿童的测验接受度比较
注:*P<0.05,**P<0.01,下同。
表2中国组与希腊组儿童在人格变量上的差异(x±s)注:t11:中国和希腊的男孩组比较;t22:中国和希腊的女孩组比较。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4期2.2中国与希腊儿童在人格测量分数上的差异
2.2.1中国组男孩、女孩的比较中国女孩在自尊、助人欲望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组(P<0.05-0.01),而在其他方面并无显著差异。见表2。
2.2.2希腊组男孩、女孩的比较希腊女孩在恐惧被攻击、情感需求和性关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
组(P<0.05-0.01)
,在财产拥有感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男孩组(P<0.01),而在其他方面并无显著差异。见表2。
2.2.3中国组与希腊组的比较中国男孩组在矛盾心理、物质需求、追求卓越、支配性攻击、嫉妒攻击、报复性攻击、恐惧被攻击、口腔需求、助人欲望、归属需求、情感需求、焦虑、抑郁、性关注上的得分都显著
高于希腊男孩组(P<0.05-0.01)
,但在A类攻击、口头攻击上的得分则显著低于希腊男孩组(P<0.05-0.01)。中国女孩组在矛盾心理、物质需求、自尊、道德、追求卓越、嫉妒攻击、报复性攻击、口腔需求、助人欲望、归属需求、情感需求、焦虑、抑郁、性关注、被保护的需求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希腊女孩组(P<
0.05-0.01)
;但是在A类攻击、口头攻击上的得分表现出与男孩组一致的趋势,则显著低于希腊女孩组P<0.05-0.01)。见表2。
2.3不同国家与性别对儿童人格特征的交互作用
在嫉妒攻击、情感需求、抑郁、性关注四个方面,中国希腊儿童与性别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0.01),其他方面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3讨论
近年来在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十分重视评定工具的文化适用性[5]。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采用父母或他人描述的方式来评定儿童的人格特质,所用量表也大多是由西方量表翻译而来,因
此不能很好进行跨文化的比较[6]
。本研究采用了希腊心理学家Coulacoglou编制的《童话故事测验》FTT),这一测验主要以图片作为刺激材料,从而避免了语言在测验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儿童能够很好的理解测验内容,在测验过程中很少出现重复回答和怪异回答现象,这一点与希腊儿童一致。但是在对童话故事内容的描述上,希腊儿童显得对童话内容更为熟悉,这可能与测验中采用的都是西方童话故事有关,希腊儿童更容易记住童话中人物的名称和事件。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女孩的自我评价高于中国男孩的自我评价,这个发现与过去的研究结果一致[10]。希腊女孩表现出更多恐惧被攻击、情感需求和对异性的关注,希腊男孩的占有欲较强,这一点也在Coulacoglou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比较中国儿童和希腊儿童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发现,中国儿童的自主性较差,并表现出更多的助人愿望和归属需求。这可能与两国的文化有关。以往
·333·
的研究指出,包括多数北欧国家和美国在内的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需要和成就,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独立的人;相反,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的很多国家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个体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一个较大的群体,如家庭、同伴和国家[11]。对中国和美国大学生的相关研究指出,中国的大学生更看重集体合作,而美国大学生更看重自我实现[12]。因此中国儿童更重视集体关系和同伴之间的交往,在总体上也表现出更高的归属需求。这说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
背景不仅对成年人的人格产生影响[13],
而且从小就对于儿童青少年就产生着作用。
与希腊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在口腔需求、情感需求、物质需求和抑郁上面的得分要明显偏高,这表明中国儿童在情感和物质上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由于中国样本的采集是在北京完成,考虑到北京的家庭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并不能单纯地以“大部分中国家庭无法在物质上满足子女需求”来解释,所以中国儿童为何会出现更多的物质方面的需求仍值得探讨。中国儿童在情感和物质上的相对缺乏很容易
导致一系列的情绪问题[14],
抑郁便是其中最典型的表现之一。中国儿童在性关注和嫉妒攻击上的得分较高则可能是由于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所造成的。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儿童的嫉妒最初大多是针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并在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学会克服。当代中国的城市家庭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与希腊儿童相比,他们可能无法顺利的学会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从而在同伴关系中出现更多对异性的关注和源于对同性的嫉妒攻击行为。
中国儿童在追求卓越和焦虑上的得分较高。一方面说明望子成龙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一种主流思想,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了目前学业竞争的激烈。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儿童不得不表现出处处争第一的姿态,可是伴随的却是高水平的焦虑。这一点已在众多关于青少年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15]。
另一方面,儿童的某些人格特征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而且这种性别差异并不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一结果也与对成年人的相关研究一致[16,17]。而性别特征更多的由先天决定,这是否能够说明人格特质中有受到遗传决定的部分仍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
McCraeRR,CostaPT.Personality,coping,andcopingeffectivenessinanadultsample.JournalofPersonality,1986,54:385-405
2ChurchAT.Cultureandpersonality.JournalofPersonality(Specialissue),2001,9(9):
3
KanagawaC,CrossSE,andMarkusHR."WhoamI?"Theculturalpsychologyoftheconceptualsel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1,27:90-103
(下转第3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