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如何认识中医中药(2)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如何认识中医中药(2)

我也非常相信中医,我想说说我的情况,我在03年的时候受过一次风(秋天晚上跑了10来圈,后来跟朋友去喝酒),结果第2天早上就起不来了,腰疼,后来找中医大夫扎了几次,恢复了不少,但好像就留下了腰疼的病根,走的时间长了,或者早上起来的时候腰酸僵硬,找了大夫做过CT,ct现实腰椎没有问题,开了点西药吃了一个月也没有效果。

后来我找过岐伯堂的社区店,给我拔罐按摩还有火燎敲经络有15次,也没有什么好的效果,仍然腰酸,再后来找了个中医大夫,大夫说是脾肾不足,我吃了二十天的药,吃完 后大便还不错(我有多年的便秘习惯,老是感觉有便意,但是没有力量拉出来),但是还是腰酸。

我也曾经找过几个中医大夫给我把脉,有的说我脾虚肾虚,有的说我脾不虚肾虚,不过大部分大夫都说我有肾阴虚,我也断续的吃了点中药,但是效果不明显。至今已经成了我的病根,弯腰再起来就腰酸,站时间长了也腰酸。也有大夫说是腰肌劳损,我想这个病只有中医大夫能治了,哪位中医大家能帮我看看啊?有7年的病了,太折磨人了。

上面说的是我的腰疼,还有一个问题我也是03年以后突然就便秘,后来就发展到非常严重,大便老像小鸡拉屎似的一点一点的非常难受,而且不成形难得有一次拉的痛快,曾经喝过几个月的酸奶,有点效果,但是后来又不行了,至今仍然是感觉大便无力,便不成形。

首先,很希望能有真正的中医大家路过这里,为网友治好病痛。但我想,中医看病还需要通过望闻问切搜集很多信息的,没准有人会为你开出药方的。

估计网友现在年龄三十有几四十不到吧,得病时可能二十七八?这般年龄肾虚不到哪里去的。但前面的大夫说脾虚肾虚可能没有错,但只是过于含混。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想治病有效果,则一定要判断出正虚与邪实的程度,虽然不是定量分析,但也不可以笼统地说肾虚之类的话。我遇到过很多中医,都会含糊地说肾虚之类的,然后让人吃六味地黄丸系列。其实事情远非这么简单,如果这样简单,那我们就不必欣赏中医了。

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我们很难见到肾虚这样的字眼,因为伤寒论是用六经辩证的,不象现在学中医的,少用六经辩证而多用脏腑辩证,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肾虚。张仲景不说肾虚,但金匮肾气丸却是来自伤寒杂病论,六味地黄丸更是脱胎于金匮肾气丸。

但是,在内经和伤寒论时代,一直是强调区分正邪虚实的。正虚几分?邪实几分?到底是正虚为主还是邪实为主?

网友“迷路的猴子”的病因,应该是寒邪伤了肾经所主的腰部,以邪实为主,如果网友当初汗出当风,又喝了啤酒,可能还兼有湿邪,甚至是湿邪为主,寒邪为次,或者二者相当,可辩为寒湿腰痛症。如何分辨寒湿二邪呢?寒邪收引,故腰痛而拘紧,遇寒加重遇热则减。湿邪重浊,阻碍气机运行,故腰酸重,可从舌苔分辩,苔白腻。 内经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当时受邪,主因自然是正气虚弱,因为晚上跑十几圈,汗出身疲,内气已耗。秋夜寒凉,风寒侵入经络,令肌腠闭塞,若再加之饮酒伤脾,运化不畅,湿气聚而为邪,腰间气血不得通行,故病久不去。

而前医若以肾虚论治,则必谬。我以为,网友肾并不虚,而重在邪实。脾肾经络均已受邪,令水气不能分别去往前后二阴,可能会大便秘而小便多,或者相反。此时可以

燥湿化湿温散寒邪为主,健脾气,温肾气为辅。如果一味地火疗拔罐,不得要领,反倒会伤了正气。

如果CT检查,未发现腰椎异常,则可以说,病情仍然在表,尚未入里,即,还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应当及时治疗,相对比较容易。

但如何处方治疗,则要寻一好中医,四诊合参,然后处以汤剂,辅以按摩或针灸等。说到这里,顺便讲一味草药,我想网友曾经或今后的处方中必然少不了它——术。 《神农本草经》称为术,现在有白术与苍术之分。《伤寒杂病论》中用白术的方子非常多,且大都是以神农本草经为药理依据的。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

我们再看看现代中药学的白术:白术分类为补虚药中的补气药。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如果我们只学现代中药学,那么一旦我们认定某人气虚脾虚,想必一定会用白术,当然也是要有湿证为主了。但在张仲景的方子中,正虚一般是用人参和甘草,因为这两味药是甘味的,中医认为,甘味属脾,所以用之补脾土。脾土乃后天之本,在伤寒论中处处都考虑顾护人的脾胃之气,也就是人的正气。中医常常提到胃气,也是正气,如脉要有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而白术味苦则入心,如其止汗功能是因为汗为心之液,心为少阴,肾也是少阴,故白术与心肾的关系更大。伤寒论中多处用白术也是以去湿为主,但与现代中药学的药理有很大的区别。中药学经演变至今已是面目全非。

这里有两个张仲景用白术的著名的方子:

理中丸(汤):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例)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飧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

肾著汤:甘草(炙)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例)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著也则两痛,肾著汤主之。

说到方剂了,从上面两个方子看,每张方子只有四味药,很简洁。伤寒论中的方剂一般都只有七味药以下,最少的只有一味药,很多只有两味药,但其用药非常有针对性和兼顾性。现在的中医大夫开的方子,一般都要十几味,多则几十味。为什么呢? 我想,我们现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得不够准确,而对中药药理的理解又有误,所以很难开出小方,难以做到药精而力专而效宏。结果是药多也不见效,害得病人花了钱受罪。而张仲景的方子被中国人用了两千年,事实证明,只要你主证切合,确实能做到“效如桴鼓”,中医叫做“一剂知,二剂愈”,甚至是“覆杯而愈”。当然了,如果你已是慢性病,就是中医认为病入五脏,有积有聚有结了,那就要用丸药图缓,也就是中医里常用的“消法”,比如桂枝茯苓丸,在如今用于治疗某些症型的妇科子宫肌瘤,非常有效。(强调:中药一定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去应用,而绝不能是把中药直接去对应现代医学体系中的病名和病型。)

前面说到过“正邪虚实”,这是中医辩症的重点,不可以一带而过,我们再讨论一下: 假设我们将人的体质的正常水平(平均值)也就我们说的正气水平定为“10”,邪气的强弱水平用“十”来表示,此时,正邪相当,相安无事。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体正气不

足了,变为8了,而邪气(如低温或者说在低温下生存着的细菌等)水平不变,那么人就容易感受外部邪气,如感冒发烧,流涕咳嗽等。

如果人体正气水平未变化,但由于气候反常(前面说的五运六气即是),外部邪气水平增至十二,那么,正气为10的人可能也要感冒了。

降低人体正气水平的因素很多,如生气,上火,思虑,伤食、劳累、纵欲等等,这些因素不仅降低人的正气水平,而且还可以产生内邪,如生气导致肝气横逆或郁结,逆而伤血,结而化热等,伤血可以导致内出血即中医所说的肝不藏血,血若不归经,则瘀阻经络。若化热则会热伤络脉,内生痈疡。肝气本该顺行,若横逆,轻则冲击胃的经络,人就吃不下饭或者胃痛,这很常见。

中医中常用:平、太过、不及来表示三种状态。我们需要平,如果太过,则要去除,如果不及,则要补上。去除和补上达到平的状态,就是“以平为期”。中药处方就是在正确了解了人体的太过或不及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去去除或补上,使之恢复平的状态。这样说来,用药是不可以大意的,如果用错了,那就是毒,用对了才是药。谁说中药没有副作用呢?中药如此,那西药呢?天然药物如此,那合成药物呢?想想看,是不是挺可怕的?

然而,我们祖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本草经把中药分为三类,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药性情平和,接近食物,所以可以长久地吃,而中品就算是我们理解的“药”了,不可以常服,下品就更是不可滥用了。 对于用药,黄帝内经还有强调:

黄帝问歧伯: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如何认识中医中药(2) - 图文

如何认识中医中药(2)我也非常相信中医,我想说说我的情况,我在03年的时候受过一次风(秋天晚上跑了10来圈,后来跟朋友去喝酒),结果第2天早上就起不来了,腰疼,后来找中医大夫扎了几次,恢复了不少,但好像就留下了腰疼的病根,走的时间长了,或者早上起来的时候腰酸僵硬,找了大夫做过CT,ct现实腰椎没有问题,开了点西药吃了一个月也没有效果。后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48x18f3kq35m4y31ezc5v45r56fh10092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