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一节问题思考
1.人口增长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改善,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可见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死亡率,进而影响人口增长的转变。 死亡率的下降打破了“高位静止”的均衡状态,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出生率的下降则使这种迅速增加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位”的均衡,人口出现零增长。
2.发展中国家受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欠发达,无法提供充足的社会福利保障和良好的受教育机会等因素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口增长模式大多未进入现代型。 3.虽然现在我国人口的平均自然增长率已经较低了,部分省市甚至已经进入或将要进入零增长或负增长时期,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加的绝对人口数量庞大,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和流动人口4个高峰将相继到来,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问题交织,经济社会转轨时期不稳定因素增多,人口与发展问题更趋复杂,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还要采取重大举措来加强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见右图。 (2)原始低增长 原始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不高 (3)增长减缓 过渡 产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大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医疗条件得以改善 (4)现代 反思归纳
1.死亡率 死亡率 加快 出生率 零 2.生产力 死亡率 死亡率 死亡率 探究点二
(1)“未富先老”说明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或者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赡养费用增加,负担加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2)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长很快,老龄化现象将十分严重。 (3)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普遍较低。
(4)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未必是人才强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劳动力要成为人才需要通过发展我国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来实现。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但人口过多也会带来资源紧张、就业压力大、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只有发展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反思归纳
年轻 恶性 控制人口增长 上升 老龄化 老龄化 控制人口数量 课后演练测评一(1.1)答案: 1-10 DCACA DADAD
11.(1)现代型 (2)0.223% (3)主要特点: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很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4)因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而老年人的死亡率相对高些。
12(1)人口老龄化 2000~2005(年间即可)人均寿命延长;出生率不断下降 (2)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升高) 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破坏。(3)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例。13.(1)A(2)B
第二节 探究答案:(1)国内人口迁移 (2)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3)流动人口 务工 经商 (4)自然灾害 工业化和城市化 新资源 环境质量 (5)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反思归纳】经济、文化、劳动力、基础建设、交通运输、就业 课后演练测评二(1.2)答案: 1-10 DCCBD BDDDC
11.(1)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内部转移最少。原因:二、三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对高,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低。(合理即可)
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其次是省外;向国外转移最少。原因:乡镇内部迁移成本较低;同时可以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合理即可)
(2)促进迁入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交通压力等。 (3)图1: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
图2: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区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4)经济因素
12.(1)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省、市、自治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工矿区 (2)ABEG
(3)以农村人口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效率迅速提高,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人口流动的强大推力;国家对户籍管理政策的调整,为流动人口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城市和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明显拉大,成为形成大量流动人口的巨大拉力。(4)人口集中流出地出现劳动力相对缺乏,大量耕地无人耕种,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一部分农村家庭承载的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的功能开始弱化,出现“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 13.(1)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节
探究答案探究一(1)减少 (2)灾难性下降 (3)减产 提高(上升) (4)控制人口增长 保护资源 防止环境污染 探究二1.D 2.C 3.D
【反思归纳】正、正、正、负、资源
课后演练测评三(1.3)答案: 1-10 BBDBC CCCBA
11. (1)7 22.6 (2)不断增长 不断减少 (3)耕地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农业生态系统有遭到破坏,失去平衡的危险 (4)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2.(1)资源 (2)科技发展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 (3)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4)110亿 16亿
13(1)大体上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2)相反(负相关、相背离等)。
(3)人口数量与分布或者说人口承载力、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该考虑该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而不是绝对的人口数量和分布。
第二单元
探究一答案:(1)C (2)交通通达度(3) C 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地租较低,客流量较大;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捷(4)D 周围是风景区,环境条件好;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反思归纳:经济 商业 住宅 工业 探究二:1.A 2.A
课后演练测评四(2.1)答案: 1-12 CBABB DDADB CB
13.(1)南风(或偏南风) (2)靠近河流、公路、铁路等交通便捷处 分布在城市外缘 (3)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河流下游,对居民区污染小;城市外围,地价便宜,适合建大型工厂。(4)C (5)D 位于城区盛行风的上风向,污染少;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14.B 15.(1)距离市中心距离的远近 商业 (2)高于 交通
(3)住宅区 城镇1位于盛行西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城镇2布置工业区不会对城市造成污染。 第二节
探究一1。A、2.B、3.C、探究二 C 反思归纳 服务种类 服务级别 服务范围 城市数目 城市距离 小城市 少 低 小 多 近 大城市 多 高 大 少 远
课后演练测评五(2.2)答案:1-8 DBCCB DBB 9.(1)中心地 三 1 4 17 人口 人口的需求 (2)高一级居民点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 10.(1)A 服务范围大,级别高 B 服务范围小,级别低 (2)B A 相互重叠,层层嵌套 (3)少 多 (4)没有
11.(1)能变外部经济为内部经济,减少区际协调成本;有利于发挥上海的经济辐射功能;有利于长三角产业的合理布局,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提高经济效益。(2)上海是全国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具有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不具备的高级职能,服务范围不仅覆盖到整个地区,还能辐射到全国甚至国外。南京、杭州等副中心城市,服务范围主要是全省及周围省区的部分地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制造业功能比较突出,且受上海影响较大,服务范围仍然较大。镇江、扬州、南通,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12C 13B 14.(1)2 济南 青岛
(2)不正确。每个城市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范围,一定的地域内也有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模。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会导致各自的服务人口减少,反而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探究一(1)B (2)D (3)C
【反思归纳】城镇化水平的计算: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探究二A D
课后演练测评六(2.3)答案:1-13 BBDCD BCBDC ACA
14.(1)城市面积由小到大(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工业区由少到多 出现了商业区
(2)①工业区由少到多且向郊区迁移;②商业区增多;③城区周围新建绿化带;④郊区建卫星城和高速公路;⑤人口向郊区迁移。(3)1990年前后: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2008年:盲目占用耕地,土地利用率低。 (4)郊区地价低(城区地价高);城市环境保护的需要;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郊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5)郊区城市化 15. (1)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2)逆城市化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距离。 (3)发达 发展中 发达国家在农业中就业人口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人口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中就业人口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人口比例低。
第三单元
第一节
课后演练测评七(3.1)答案: 探究一答案:A、B
探究二答案: (1)水果、蔬菜、花卉 全年降水不足,雨热不同期 (2)欧洲城市化水平很高,“时鲜业” 市场广阔;发达的交通运输;冷藏、保鲜技术先进。 (3)法国:距欧洲腹地较近,接近消费市场;时鲜业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西班牙:纬度较法国低,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较早;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 1-12 BBDCA DBCCB BA 13.(1)AB
(2)温带大陆性气候 有利自然条件: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主要制约因素:气候干旱,降水少。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市场需求量扩大;政府政策支持;品种的改良;灌溉技术的改进。 14.(1)乳畜业 水果和蔬菜种植业 粮食生产(2)市场 市场 交通运输 保鲜和冷藏 15.(1)小麦收割 在牧场放牧
(2)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中西部递减(或北、东、南三面沿海多,中西部少)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沿岸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
(3)墨累河干支流上游属于夏雨区,下游属于冬雨区。
(4)混合农业 农场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做到忙闲错开;农场主可根据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收入稳定。
第二节
探究一反思归纳1.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灌溉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2.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亚洲的主要水稻种植区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因而,种植水稻可以缓解该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3.低 低 低 对策:农林牧渔副 商品 科技 探究点二
(1)劳动力丰富。 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夏季潮湿。
(2)小麦 玉米 东北
(3)自然条件:美国玉米带纬度位置比我国玉米带稍低,热量条件优于我国东北地区;美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我国东北地区,无霜期长,降水也略多。社会经济条件:美国农业科技水平高于我国。
反思归纳
(1)平坦 地广人 (2)家庭 工业 国营 (3)生产成本 科技 农业一体化 课后演练测评八(3.2)答案: 1-12 ACCAD CBCCB BA 13.(1)C
(2) 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3)问题:多旱涝灾害;科技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措施:兴修水利;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4) 不会。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具有单产高的特点;亚洲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区之一,劳动力丰富,发展水稻种植业可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亚洲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也可回答会,但理由要充分)
14.(1)同: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 异:美国东北部还有大面积的乳畜业分布;我国东北地区还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
(2)地势平坦;均为黑土分布区,土壤肥沃;夏季温暖多雨;水源充足 (3)热量不足,水源不足 (4)C (5) D
(6) 自然条件:美国玉米带纬度位置比我国玉米带稍低,无霜期长,热量条件优于我国东 15.(1)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温带高原地形,深处大陆内部 (2)大牧场放牧业 措施a保护草场b涵养水源c发展交通等 (3)季风水田农业
有利条件 :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位于恒河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
(4)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
第三节
探究 1.D 2.D 【反思归纳】 地域类型 气候 草场 分布 产品 机械化程度 市场 乳畜业 气候温和湿润 以人工草场为主 城市人口密集地区 牛奶及奶制品为主 高 以本地市场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 半干旱、干旱气候 以天然草场为主 地广人稀的地区 肉、皮、毛为主 较高 以外地市场为主 课后演练测评九(3.3)答案: 1-12 ADCAA CBDBB CC 13.(1)A (2)D
(3)甲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因为西部地广人稀,为广阔的干旱、半干旱草原区。乙、丙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因为东部城市密集,市场需求大,且土地紧张。
14.(1)季风水田农业 不合理 我国内蒙古牧区一般以游牧业为主,牲畜数量少,规模小;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