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 选择题:
1.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2.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其应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是社会心理学。 3.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4.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最新的经营管理价值观是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
5.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下下级进入吧比较成熟阶段时,领导者宜采用的领导类型是参与型。 6.管理者通常的管理幅度在7至9人之间。
7.组织文化通过文化优势创建出一些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和价值观念,这体现了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
8.对个人今后主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是指事业生涯的设计。
9.领导者进行管理,实现领导功能的重要手段是权力。
10.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提出的。 11.菲德勒的“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于1967年提出。
12.让被调查者对多个被选项目按一定标准排出等级先后顺序,这属于等级排列法。 13.对群体助长现象最早的科学研究是由法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在1898年进行的。 14.层次等级方法最大的局限是增加了上级主管花费的时间。 15.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气质。
16.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Y理论。
17.要开发一个企业、单位部门和他们之中某个人的创造力,要顺利地开展各种创造活动,首先要求他们的领导者富于创造精神。 18.决策民主化的先决条件是决策的法制化。
19.发展现代组织结构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基础是传统组织结构理论。
20.判断组织行为合理与否,必须分析组织在确认目标这一方面和最有效地完成目标这一方面是否功能良好。 21.认为对于所有群体和组织来说冲突都是与生俱来的学派是人际关系学派。 22.在西蒙的观点,企业家的决策能力集中体现在企业代表的战略决策能力上。 23.人的工作绩效决定于积极性。
24.麦克里兰理论的核心是成就需要。
25.该组织变革过程中,最主要的变革是人的变革。
26.群体结构变量主要包括正式领导、群体规模、群体构成。
27.普通心理学中的工业心理学可以分为工业个体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工业消费心理学。 28.按沟通的表现形式分,沟通可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性沟通。 29.权变理论又成为应变理论与情景理论。
30.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有动机、威胁、信息沟通、个性特征和组织文化。 3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个体。
32.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略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这种以点带面的思想方法叫晕轮效应。 33.提出个人的个性类型是职业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的心理学家是霍兰德。
34.在群体发展的阶段中,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成员处于各自探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的特点的阶段是形成阶段。 35.作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特别是组织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
36.在领导行为方格论中,对人和对生产都很少关心,回避责任、缺乏志向或不称职的领导类型是贫乏式管理。
37.领导者进行决策时必须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在分析比较多个方案的基础上择优选用,这体现的是领导决策原则中的对比择优原则。
38.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个体、群体和领导者。
39.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借助身体特征、人际距离、符号、情感表达等,影响沟通的效果,这些沟通方法通称为非语言性沟通。 40.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会做出多种多样的行为反应,这说明人的行为的特点具有多样性。
41.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具体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最先产生于20世纪的50-60年代。 42.适合从事外贸、信息、管理,善于管理逆境企业的人群,其气质类型为胆汁质。
43.按照薛恩的“职业锚”理论,追求目标是具有较高责任的管理职位的“职业锚”叫管理能力职业锚。
44.加入一个被别人认为是很重要的群体中,个体能够得到被别人承认的满足感,这满足了个体加入群体的地位需要。 45.因为年龄相近、或支持某个球队、或同一所大学毕业、或政治观点相同等原因等形成的群体类型属于友谊型群体。 46.按领导的权威基础,领导者可分为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
47.任何领导在工作中都有其惯常的行为倾向,这种工作行为倾向通常是在两个纬度上展开的,即以工作为导向和以人为导向。
48.组织管理的成效如何,取决于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是否得当。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讨,集思广益,然后作出决策,这样的领导方式属于民主型领导。
49.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一类是能够使人们产生满意度的激励因素,另一类是保健因素。
50.X理论是对古典传统管理理论的概括,它的提出者是麦克里格。 51.归因理论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它的提出者是海德。
1
52.在处理冲突时,当你发现自己是错的,希望倾听、学习一个更好的观点、并能表现出自己的通情达理时,你可以运用迁就。 53.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概括制度、培训、教育等消除消极行为,诱导和发挥积极行为,这体现了人的行为的可控性。 54.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55.最古老的、最简单的、局限性最大的价值观是最大利润价值观。 56.提出事业生涯计划是一个持续发现的过程的著名心理学家是薛恩。
57.组织内部职工个人的工作职业由组织外围逐步向组织内圈方向变动的事业生涯变动方向属于向核心的变动。
58.群体可以满足其成员的社交需要,人们往往会在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中,感受到满足,仍然予以抵制的阶段是震荡阶段。 59.按照沟通的表现形式来分,沟通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人际沟通中最普通的是口头沟通。
60.群体规模能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如果群体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则大群体比小群体表现得好。
61.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包含经济、政治、道德、法律、宗教等关系,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是经济关系。
62.在领导行为方格论中,领导者对工作和人的关心都有高标准的要求,认为员工利益与组织目标是相容的领导类型是团队式管理。 63.使组织成员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力量,这体现了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 64.命令性群体都是任务型群体。
65.领导的有效性是三种因素的函数,即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情景因素。
66.按照霍兰德的“个性定向”理论,适合从事沉思型科学研究活动的人属于调查研究型。
67.在处理冲突时,当你的问题微不足道,或还有更紧迫、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时,应该使用的策略是运用回避。 68.按领导的权威基础,领导者可分为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
69.适合从事制造业,善于管理朝阳企业的人群,其气质类型为抑郁质。
70.在群体发展的阶段中,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的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的阶段是有所作为阶段。
71.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发现其具有的沟通形式或网络有四种,其中最普通的形式是集束式。 71.动机的形成要经过不同的阶段,动机的产生基础是需要。
72.内容型激励理论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和奥德佛的ERG理论。 73.过程型激励理论有:期望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 74.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科学。 75.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价值观。
76.个体在群体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他以群体这一方面的意见作为定向的标准。
77.要开发一个企业、单位、部门或他们之中某个人的创造力,要顺利地开展各种创造活动,首先要求他们的领导者富于创造精神。 78.管理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明兹伯格。 79.整个社会组织体系的基础是经济组织系统。
80.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统计方法是相关分析。 81.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82.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的原则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多的报酬。
83.事业生涯的设计和事业生涯开发两个概念的关系是有时有重要区别。 84.沟通过程的最后一环是反馈。
85.人的最基本或最一般的能力是智力。
86.任何一种变革在实质上均是一种对利益与权力格局的再分配。 87.日本组织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
88.一个小学的校长和他管辖的几位教师组成一个命令性群体。 89.造成不公平感的真正问题在于收入差距的不合理。
90.组织内部职工个人的工作职业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两侧发展变动的事业生涯变动方向属于横向的变动。 91.适合从事公关、销售、开发、善于管理夕阳企业的人,其气质类型为多血质。 92.赫兹伯格认为,最主要的激励因素是工作对人的吸引力。 93.决策民主化的条件是决策法制化。
94.“时间就是金钱”这是一种社会价值观。 95.有效落实计划的基本要求是良好的评价管理。 96.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造性行为。
97.普通心理学中的工业心理学分为工业社会心理学和工业消费心理学。
98.五阶段模型中震荡阶段具有的特点有:群体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群体成员对群体加给他们的约束仍予以抵制、群体成员对于谁可以控制这个群体还存在争议。
99.组织文化具有以下特点:阶段性、民族性、整体性和个体性、历史连续性、创新性。 100.权变理论又称为应变理论和情景理论。
101.电子会计技术的主要优势有:匿名、可靠、迅速。 10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是边缘性、两重性、应用性。
10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有:研究程序的公开性、收集资料的客观性、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分析方法的系统性、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104.处理冲突的策略有:运用竞争、运用合作、运用回避、运用迁就、运用折衷。
2
105.任何人的心理过程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
106.宝钢的职代会通过的激励38条,概括起来为:主题激励、关怀激励、荣誉激励、榜样激励、支持激励。 107.群体结构变量主要包括:正式领导、群体规模、群体构成。
108.普通心理学中的工业心理学又可以分为:工业个体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工业消费心理学。 109.按沟通的表现形式分,沟通可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性沟通。 110.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有:动机、威胁、信息沟通、个性特征、组织文化。
111.人的行为的特点有:具有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控性、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112.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点,它包括:气质、能力、性格。 113.领导的权力一般包括:资源控制权、奖惩权、专长权。
114.人的知觉过程一般包括的阶段有:观察、组织、选择、解释、反应。
115.群体决策的优点有:增加观点的多样性、提高决策的可接受性、增加合法性、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名词解释题:
1.组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问卷调查法:这是一种运用经严格设计的问题和对问题回答的不同程度的量表,让被调查者进行纸笔书面回答的调查、研究方法。通常有四种形式:选择法、是否法、计分法、等级排列法。
3.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4.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略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5.组织认同感: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它包括三个部分:(1)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2)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3)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6.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点。它包括气质、能力、性格。
7.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它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凝聚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效果。
8.群体促进效应: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9.社会惰化效应:所谓社会惰化效应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步入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10.竞争:竞争指的是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11.领导素质:领导素质一般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 12.费德勒模式:费德勒经过长达15年的调查研究,于1967年提出了“由校领导的权变模型”,通常叫费德勒模式。 13.动机: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4.优势动机:在整个动机结构中,总只有某一动机最为强烈,成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就成为优势动机。
15.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提出了他的工作激励理论,他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三种,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合群需要。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对成就需要的特点和作用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形成了成就需要理论。
16.公平差别阈:俞文钊教授用“公平差别阈”的概念来表示合理差距的量值,其定义是: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的适宜差别的比值。
17.企业形象:所谓企业形象,是指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全部行为从总体上给社会和消费者所留下的总印象。
18.组织文化: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19.海尔的“OEC”模式:概括起来,OEC就是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事,进行清理、控制,它的核心是“日日清”。即:(1)企业每天的事都有人管,做到控制无漏缺;(2)所有的人均有管理控制的内容,并依据工作标准对照;(3)每天把工作结果与预定计划指标对照,总结、纠偏,达到对生产过程的时刻控制,确保生产发展朝预定的目标前进。
简答题: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案例研究法:这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心做出描述和说明。(2)观察法:以自己的眼、耳、口、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的方法。(3)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4)调查法:是一种与系统观察法密切相联系的方法,主要是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一般有三种具体的调查方法:1、面谈法:研究人员通过与被调查者直接交谈,来探索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2、电话调查法;3、问卷调查法:这是一种运用经严格设计的问题和对问题回答的不同程度的量表,让被调查者进行纸笔书面回答的调查、研究方法。通常有四种形式:选择法、是否法、计分法、等级排列法。(5)实验法分为三种:1、实验室实验法;2、现场实验法;3、准实验法。
2.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这两种工作态度的源头不同,即一个是组织,一个是工作。管理者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同时改善这两种工作态度:1、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3、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5、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
3
3.个人加入群体的原因:(一)安全需要(二)地位需要(三)自尊需要(四)情感需要(五)权力需要(六)实现目标的需要 4.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一)个人因素1、智力因素2、情绪的稳定性3、自信心4、个性特点5、人际关系(二)环境因素1、群体的气氛2、群体的竞争性3、群体凝聚力4、群体成员的共同性5、群体目标6、群体的规模
5.人际关系的作用:1、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满足度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3、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6.领导权的分配应遵循以下原则:(1)职权一致、责权对等原则;(2)层次分明、权责明确原则;(3)分配适度、系统优化原则;(4)因事设人、量才授权原则 7.领导威信的作用:(1)决定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2)提高效能的重要条件(3)有利于推进组织改革(4)有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利于吸引人才
8.评价领导绩效的标准:领导绩效很难评价,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衡量;(1)工作的效率(2)工作的效益(3)人员的满意度(4)人员的流向(5)出勤率
9.简述权变理论及关于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权变因素:一:权变理论又称应变理论或情景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领导是一种动态过程,领导的有效性除了领导者个人的素质和领导行为对职工的影响之外,还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种能适应任何情况的领导模式,只能提出在特定情况下相对来说最有效的领导模式,这就是权变的观点。二:权变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类因素:(1)领导者自身的特点;领导者是实施有效领导行为的关键力量(2)被领导者的特点;被领导者是指在一定的组织体系中,在领导者的率领下,为实现领导目标,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个人或集体。(3)领导的情景:领导的情景是领导有效性中最重要的权变因素。
10.简述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求归纳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并有低到高形成阶梯。五大类需要基本观点如下:(1)生理需要:指饥有食、寒有衣、渴有饮、住有房、有配偶、有医疗,这是人们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如不能满足,生存就有问题,因而它优先于其他的需要。(2)安全需要;要求职业安全、稳定,劳动保护,职业保障,社会保险等,以保证免于危险、恐惧及灾难等,此外还要考虑未来的因素。(3)爱与归属需要:感情、友谊、爱情、归属,希望得到关心与照顾。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没有人希望自己孤独生活,渴望在群体中能获得温暖情谊,否则便将郁郁寡欢。(4)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如独立、自主、自由、自信,以及社会尊重如地位、名誉、推崇等。一旦获得则信心倍增,充满活力,反之必将自卑,软弱无能。(5)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在他的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想得到最大愉快的话,那么,一个音乐家必须创作乐曲,一个画家必须绘画,一个诗人必须写诗。一个能做哪样的人,他就成为那样的人。这种需要我们称之为自我实现,对有创造潜力的人,自我实现意味着潜力和才能的发挥。
11.简述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1、双因素理论修正了传统的满意与不满意的观点;2、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积极性才能得到极大的调动。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很大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会激起强烈的激励;3、激励因素是义工作为核心的,也就是说,激励因素是在工作进行时发生的,由于工作本身就有报酬,所以在进行工作时也就有可能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 12.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有:(一)目标原则;任何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发展目标。组织结构的设计或调整都是以实现该目标为前提的。(二)集权与分权结合的原则(三)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四)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则;管理者能够直接有效指挥和监督下属的数量被称为管理幅度。通常的管理幅度在7至9人之间。(五)稳定性与适应性结合原则(六)执行与监督分开原则(七)精简高效原则(八)信息的灵活沟通原则
13.现代的组织结构形式有:(1)事业部制;是一个企业内对拥有独立产品市场、独立责任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2)超事业部制;又称为“部门执行制”,使用与规模超大型化的组织,是在原事业部上面再增加一层管理机构的形式(3)矩阵制;矩阵制是由两套管理系统相结合而形成的长方形组织结构,是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加上一套为完成某项任务而暂时设定的横向项目系统,是一种“非长期固定”的组织(4)立体组织制
14.当今世界组织变革的特点:1、变革的速度更快、周期更短;2、变革的范围更广、数量更多;3、变革的内容更深刻、更彻底。 15.组织文化的特点;1.阶级性2.民族性3.整体性和个体性4.历史连续性5.创新性
16.中国的现代组织文化的特征大致为:1.寻求整体模式2.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3.封闭性思想向开放型过渡4.职业道德建设5.共同富 裕
论述题:
1.什么是组织认同感?试分析组织认同感对组织的作用。
答: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它包括三个部分:(1)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2)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3)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组织认同感对组织的作用有:(1)有认同感的员工很少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组织认同感与员工辞职率成反比关系,(2)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通常表现比较出色(3)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会坚决支持组织的政策,他们就会自觉的贯彻执行这些政策(4)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把组织当作自我的家,能最充分地发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 2.什么是群体凝聚力?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它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凝聚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效果。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加入群体的难度3、群体规模4、群体的性别构成5、外部威胁6、群体以前的成功经验。 3.试分析有效沟通的障碍。
答:有效沟通有以下主要障碍:(一)失真源;在沟通过程模型中的大部分因素都有着造成信息失真的潜在可能性,并因而是完美精确的沟通目标受到冲击。这些失真源可以解释为什么被接受者解码的信息很少与发送者的原本意图完全一致。(二)沟通焦虑;有效沟通的另一个主要障碍是,一些人(大约占总人数的5%-20%)总有某种程度的沟通焦虑或紧张。(三)过滤;指发送者有意操纵信息,以使信息显得对接受者更为有利。(四)选择性知觉;在沟通过程中,接受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经验、背景及其他个人特点有选择的去看或
4
去听信息。(五)情绪;在接受信息时,接受者的感觉也会影响到他对信息的解释。不同的情绪感受会使个体对同一信息的解释截然不同。(六)语言;同样的词汇对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纵向等级的存在同样造成了语言问题。每个人在语言的使用与理解上也不一致,这些都导致了不少的沟通问题。 4.试述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答:研究表明,合作与竞争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一)动机;一个人在需要、动机方面的特点对他的行为方式的选择与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威胁;威胁是对将要做出对对方不利的事情的一种言语表述,是迫使对方答应自己要求或进行合作的一种手段。威胁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手段,对于解决冲突、达成合作,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三)信息沟通;交往双方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双方的相互了解和认识,对于正确理解对方的意图会有促进作用。(四)个性特征: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对于他对别人采取行为的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五)组织文化;组织气氛和文化是影响合作与竞争的重要因素。 5.简述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性。
答:决策科学化是组织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领导有效决策的根本。领导决策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1)组织超大规模发展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使现代社会组织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其表现为跨国公司、无国籍企业等一系列超大型组织的出现。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这一类超大型组织还会不断增加或扩大。这种超大型组织的突出特点是:规模庞大、功能综合、信息量大、结构复杂。可以想象,单凭领导者个人的经验要领导好这样复杂的组织是不现实的,必须利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决策才是明智的选择。(2)决策科学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多变性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之中,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现代科技的发展十分迅速,2、从科技发明到产品生产和社会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现代社会发展的这种多变性,使现代领导者时时刻刻都可能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突发性事件的概率明显提高,非程序化决策的重要性日趋增加。显然,领导者必须由经验决策上升到科学决策。3、决策科学化是现代社会活动联系的广泛和影响后果的严重性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已经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都连接成一个整体。这使得组织决策的后果的严重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要求领导者必须树立科学的态度,进行科学决策。 6.试分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求归纳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并有低到高形成阶梯。五大类需要基本观点如下:(1)生理需要:指饥有食、寒有衣、渴有饮、住有房、有配偶、有医疗,这是人们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如不能满足,生存就有问题,因而它优先于其他的需要。(2)安全需要;要求职业安全、稳定,劳动保护,职业保障,社会保险等,以保证免于危险、恐惧及灾难等,此外还要考虑未来的因素。(3)爱与归属需要:感情、友谊、爱情、归属,希望得到关心与照顾。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没有人希望自己孤独生活,渴望在群体中能获得温暖情谊,否则便将郁郁寡欢。(4)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如独立、自主、自由、自信,以及社会尊重如地位、名誉、推崇等。一旦获得则信心倍增,充满活力,反之必将自卑,软弱无能。(5)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在他的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想得到最大愉快的话,那么,一个音乐家必须创作乐曲,一个画家必须绘画,一个诗人必须写诗。一个能做哪样的人,他就成为那样的人。这种需要我们称之为自我实现,对有创造潜力的人,自我实现意味着潜力和才能的发挥。理论概括:1、强调需要对激励的重要关系即需要的普遍性原理;2、强调需要分为层次,成阶梯式逐步上升,即层次性原理;3、高层次需要不仅内容比低层次需要广泛,而且实现的难度愈益增大,激励力量增强,即主导性原理。理论的不足:1、需要层次理论是以唯心的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它认为人的需要是本能的活动,是生而具有的。2、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层次机械地由低向高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难以解释越级上升或由高向低下降的现象,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 7.试分析比较内容型激励理论。
答: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不论是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还是奥德弗的生存、关系、成长(ERG)理论,都是围绕着满足需要这一主题展开的,尽管他们在需要的激励作用、先后顺序、行为特征等方面有不同的见解,(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但是都属同一类型,有许多共同之处。我们若以需要层次论为中心,则需要层次理论中的高层次需要、双因素中的激励因素、ERG中的成长需要和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其内涵都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同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 8.什么是激励机制?在我国企业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在我国企业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激励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昂的士气。(2)给人们尊重、支持和信任,给每个人以主人翁的地位。(3)激励领导人和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优异的业绩,作更大的贡献。(4)在平等竞争、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劳动报酬与劳动成果相联系,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去能留、工资奖金有高有低。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