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农作物生产技术(北方本)(第二版)》第1章电子教案-课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绪论 学时:2

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 郭国侠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教学内容

一、农作物

(一)农作物的概念

1、狭义概念:指具有经济价值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农作物,俗称“庄稼”

2、广义概念:指凡是具有经济价值而被人们栽培的植物。 (二)农作物的分类

通常最主要的分类法是按农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来分类。按照这一方法可将作物分成4大部分:

1、粮食作物 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等3个类别 。

2、经济作物 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性作物和其它作物。 3、饲料和绿肥作物 包括豆科绿肥作物, 禾本科饲料、绿肥作物,水生型饲料、绿肥作物。

4、药用作物。

按农作物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分类:

1、根据农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把农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

2、根据农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把农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3、根据农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碳三(C3)作物和碳四(C4)作物。

4、根据农作物播种期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及南方的冬播作物。

5、按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方式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二、农作物生产技术 (一)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

农作物生产技术是指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农产品食用安全规范,为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人工措施。

(二)农作物生产的特点

( 1 )农作物生产的对象是活的生物体,故农作物生产具有不确定性。 ( 2 )农作物生产是关于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技术。

( 3 )农作物生产的空间与场所大多是露天的农田,其所涉及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不易控制。

( 4 )农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直接服务于农作物生产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三)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 1 )农作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2 )农作物生产涉及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农作物生产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整 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我国农村的社会稳定和13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 (四)我国农作物生产概况

2003年我国主要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

(资料来自中国农业部网。单位:播种面积-千公顷;

总产量-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为万吨,棉花、烟草、花生为吨;每公顷产量为千克)

农作物 水稻 小麦 玉米 大豆 薯类 棉花 烟草 花生 播种面积 26,507.90 21,997.10 24,068.20 9,312.80 9,701.60 5,110.60 1,139.40 5,056.70 总产量 16,065.50 8,648.80 11,583.00 1,539.40 3,513.10 4,859,709 2,014,760 13,419,860 每公顷产量 6,061 3,932 4,813 1,653 3,621 950.9 1,768.3 2,653.9

我国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的生产与世界各主产国相比,差距最大的是单产偏低的问题,全国各地主要农作物的单产之间差距也很大,可见,加强作物品种改良,不断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是农作物生产技术的研究目标和发展方向。

三、从事农作物生产的职业素养 (一)要关注、领会国家有关农作物生产的方针政策

我国每年都有相关的农业新政策出台,对农作物生产与农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关注、领会这些方针政策,对正确运用农作物生产技术的理论知识,指导农作物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生产

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利用辩证的方法,实现因地制宜,因土种植,这样才能实现农作物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三)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

农作物生产是以实践性为主的农事活动。因此,学习农作物生产技术,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特征特性、发育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农作物生长季节,及时深入生产实际,参与生产实践,开展调查研究,并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掌握多学科相关知识,不断加强农作物现代生产技术与传统生产技术的结合 农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它以多种学科知识为基础,要求我们只有学好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夯实基础,才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从而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 教学目标:了解农作物、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理解农作物生产的特点及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掌握农作物的分类及从事农作物生产的职业素养。

◆ 教学重点:农作物、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农作物的分类,从事农作物生产的职业素养。 ◆ 教学难点:农作物生产的特点,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农作物 农作物生产技术 二、简答题

1.通常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有几种?如何分类? 2.简述农作物生产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1章第一节 学时:1

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 郭国侠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教学内容

第1章 耕作制度

第一节 农作物布局

一、耕作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

1、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3、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农作物布局: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排。

二、农作物布局的原则 (一)需求原则

需求原则包括自给性的需求、市场需求和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需求。 (二)生态适应性原则

生态适应性是指在一定地区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程度。一种农作物(或品种)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根据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农作物可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即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生态适应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农作物布局设计时,首先要因地制宜,因土种植,这样可以收到节约成本、增产增效的目的。其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三)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

讲求经济效益是进行农作物合理布局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农作物布局的内容 (一)明确对农产品的各种需要 首先应根据生活经验和家庭人口、经济变化预测家庭的自给性需要,同时还要了解市场价格、对外贸易、交通运输、加工、贮藏及农村政策等,以了解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

(二)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

查清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地形地貌、土地等自然条件,还要查清当地的施肥、灌溉、劳力价格、市场行情及当时当地农业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三)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

通过明确农产品需要和当地农作物生产环境,选择在本地适应性很好或较好的农作物若干种类。对于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来说,农作物种类不宜过于单一,以免增加农作物生产的风险。

(四)确定合理的农作物配置

在确定农作物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平衡本地区或本单位农作物生产的总体目标和规模,如考虑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主导作物与

《农作物生产技术(北方本)(第二版)》第1章电子教案-课

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教学进程:绪论学时:2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郭国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一、农作物(一)农作物的概念1、狭义概念: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3yba9wlts8az813jgo32teb88j4b1005t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