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教材、解读教材,对简单知识点进行自主梳理;
2.掌握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概况,如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建等; 3.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4.认识发达的农业对古代中国的贡献,体会古代先民的智慧;
5.利用学到的知识点简单阐述唯物史观的两个基本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重难点】
1.重点:“精耕细作” 2.难点:小农经济
【课前预习】
(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什么叫做“精耕细作”?教材是从哪几个角度介绍精耕细作模式逐渐形成的?该模式是从何时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概括“小农经济”的含义。指出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局限。
【知识精要】
一、生产力发展: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逐渐形成
耕作工具的演变 水利工程的修建 总结:____________以来,随着_________的使用,___________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形成并日臻完善。
时期及代表 作用 二、生产关系变革:小农经济的产生
1.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承担者_ 5.局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论运用】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生产力
经济 基础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课堂练习】
1.(2016海南卷?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变形题)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农耕区域 南方农耕区 中原农耕区 西北屯垦区 年人均耕田数 23小亩 30小亩 74小亩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1.37石 1.5石 0.4石 32石 45石 29石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3.(2015全国1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4.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
A.脆弱性 B.落后性 C.封闭性 D.分散性
根据材料评价小农经济: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责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出了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人教版《必修二》第7页 材料三:明中叶后,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江南地区的部分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岳麓版《必修二》第28页
【课后练习】1.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2.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画像石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 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 江苏 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汉朝时,牛耕的使用范围较广 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D.汉朝时,牛耕的使用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3.(2018?江苏高考?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4.(2018?北京高考?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AA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