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城乡实际收入差距6∶1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城乡实际收入差距6 : 1农民的出路在

哪里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陆学艺接待过很多外国社会学家,他 们对中国大惑不解: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已达 6: 1,居世界前 列,如果在其他国家,早就会发生动乱,为什么中国还能保 持基本的社会稳定? 这个问题也为众多富有责任感的 中国学者所思考: 1 亿多农民在城市打工,他们从事极其艰 苦的劳动,遭受到歧视和不公待遇,但居然还能基本与城里 人相安无事,为什么? 日前,中国社科院出版的《当 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对于前述现象作出了社会学上的 解释:

20 多年来,中国的职业结构渐趋高级化,相当多的人 实现了向上流

动,很多人发现,只要自己肯努力争取,就有 向上流动改善地位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存在希望, 因此在心理上更多地认可这个社会结构,而较少与之抗衡。 该报告的主编陆学艺说: “农民工虽是弱势群体,但它的社 会地位、经济收入还是高于那些没有进城务工的农民。农民 可以成为农民工,农民工可以成为小商业者,小商业者可以 成为私营企业主。人们有不断进入更高社会阶层的希望。这 可以解释中国为什么没有乱。 ”也有社会学家指出,这些现 象要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才能看得更清楚。这些年来, 国家出台不少政策,解决“三农”问题和其它社会问题,对 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两年多以前,以陆学艺为首 的课题组推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鲜明提出中 国社会已经由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 工人,农民,知识分

子 ) 分 化成十大社会阶层 ( 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 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 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 ,引 起了海内外的极大关注。 而作为续篇的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则重点研究了这十大社会阶层是如何分化演变而成的,到底 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一个人从社会低层向上流动。 哪些 人最有可能成为官员 在十大阶层中,国家与社会管理 者排在最前列。 职业是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主 的人,其子女最有可能成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这些人的子 女 100 个人中约有 7 人成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 员和办事人员家庭出身的人, 在这方面也有优势, 每百人中, 大约各有 3 人能成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自雇劳动者和小业 主家庭出身的人,百人中大约有两人进入这一阶层。而工人 家庭子女,每百人中只有 1 人。农民家庭子女,连 1 人也不 到。 陆学艺说,这个问题并不独有中国存在,比如美 国的布什家族, “不同的家庭对子女有不同的影响,这很正 常。但这种流动必须是公正的。 ”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1980 年以前开始就业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中, %的人出身于 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家庭, %的人出身于农民家庭,而 1980 年以后,这两个数字变化为 25%和 %。这就是说,在经济改革 以后,农民子弟成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几率降低。 报 告指出,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主 要来源,而工人和农民成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机会少得多, 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则基本没有机会。国家 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流入渠道在经济改革前后有一个重要 的变化。在此之前,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业员工和农民都有 一定的比例进入这一阶层,尤其是农民,略超过十分之一的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其最初职业是农业劳动者。经济改革开 始之后,商业服务业员工仍有一定比例进入此阶层,但产业 工人和农民则基本上没有机

会。 报告的参与者、中国 社科院副研究员李春玲说: “改革开放前,有从农民中选拔 干部的渠道,比如陈永贵,从一个农民一下子成为副总理, 而在改革之后,这条路子基本堵死,变为重视能力与学历。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机制。 ” 从分析来看,国家与社会 管理者阶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多进少出的阶层。换句话说, 在社会流动链条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通常是流动的最 终目的地,人们流动进入此阶层后不想再流往其他阶层。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干部流向经理人员阶层和私营企业主 阶层的比

例略有上升,掌握组织资源的人向掌握经济资源的 阶层流动,这也反映出经济资源在人们的价值评价体系中的 重要性逐渐上升。不过,这一趋向的流动仅仅是微量的。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成长较少依赖于家庭背景 与国家和 社会管理者阶层不同的是,处为社会优势地位的私营企业主, 对其事业的发展影响较大的,是个人的职业经历,而不是家 庭背景。 调查发现,私营企业主家庭出身的分布,并 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这一阶层的成长较少依赖于父辈和家庭 资源。私营企业主的绝大多数成员 (%) 出身于农民家庭。不 过,从研究人员的个案访谈来看,有两种情况会对一些人获 得大私营企业主的地位有影响。一种情况是,某些国家干部 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有权调配国有资源或享有经营上的特 权,有助于其子女成为大私营企业主;另一种情况是,有些 大私营企业主父辈曾是企业家,他们向子女传递经商创业的 经验和价值态度,这有助于子女在商界获得成功。但这些大 企业主在整个私营企业主阶层中数量极少。 报告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私营企业主阶层本身的社会构成也在发生 变化,新加入的企业家越来越多来自于在传统体制中具有较 大优势的阶层,而原本来自弱势地位阶层的业主,在私营企 业主阶层中所占比例越来越

低,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可能 已经被淘汰。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完 善,创办企业对业主个人的人力资本 ( 学历水平、教育背景 等) 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仅仅拥有很少人力资本的人很难进 入这个阶层,甚至原来已进入这个阶层、但拥有较少人力资 本的人,也逐渐难以适应新的市场关系;二是中国的市场化 是渐进的市场化,传统体制内的优势很容易转换为体制外的

优势,那些传统体制内优势阶层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 那么,私营企业主大部分是些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发展 趋向?报告对此进行了描述: 这是一个男性主导的阶 层。研究人员指出,这表明,在我们这个社会,女性独立创 业并非易事。正因为此,女性私营企业主总是受到社会的特 殊看待,通常被称作“女强人” 、“女大款”。 中、高等 学历者占据多数。中国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文化素质在提高, 调查显示, 学历上升最为明显的是研究生所占比例, 从 1993 年到

XX年,共计上升了约倍。

年,私营企业主中的党员比例达

中共党员比例上升。XX 30%。与党员在全国成人中

所占比例 (XX 年为 8%)相比,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

查显示,作为一个社会精英阶层,私营企业主越来越多地来 源于其他领域的精英,尤其是经济精英,而普通百姓创办私 营企业的机会越来越少。 比如,在 1993 年的私营企业主中, 原来是企业负责人的,只占六分之一。而 10 年后,这一比 例已到一半以上。而出身于工人和农民的私营企业主比例, 则下降了很多。 大量的私营企业主,在保

城乡实际收入差距6∶1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城乡实际收入差距6:1农民的出路在哪里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陆学艺接待过很多外国社会学家,他们对中国大惑不解: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已达6:1,居世界前列,如果在其他国家,早就会发生动乱,为什么中国还能保持基本的社会稳定?这个问题也为众多富有责任感的中国学者所思考:1亿多农民在城市打工,他们从事极其艰苦的劳动,遭受到歧视和不公待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3rra7lfkh2nsft0iuth97tl37kv1k00rc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