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 .

第一章 引言

一、实习目的

在课堂教学和室作图实习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质图的能力,按要求编制构造纲要图、图切地质剖面图和地质报告能力,使学生能充分把地质平面图与剖面图联系起来,把地质图和地质报告的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

1、分析金山镇地区构造形态、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史。 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

3、初步掌握具体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的方法与步骤。 三、实习任务

1、绘制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2、绘制金山镇地区A—B和C—D图切地质剖面图。 3、概述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 四、区域地理概况

所读金山镇地质图图幅的比例尺为1:100000,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北部地势较高,东南部地势较低,总体地势较为起伏。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1000m,海拔最高处为北部的诸岭,海拔为1800m左右;同时分布有多个高海拔点,如西部偏中的奇峰(1600m)和雨峰(1500m)、西南部的下白垩统砂岩高地(1700m);海拔最低处应为东南部的河流下游,海拔在800m以下。该地区水系较为发育,支流较多,多条支流首先汇入两条主支流,两条主支流最终再汇入干流。沿干流有多个村落分散,金山镇便坐落于其岸边。

第二章 地层

金山镇地区以沉积地层为主,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中泥盆统(D2)砂岩、上泥盆统(D3)页岩、下石炭统(C1)灰岩、中石炭统(C2)灰岩、上石

..w..

. .. .

炭统(C3)灰岩、下二叠统(P1)灰岩、上二叠统(P2)灰岩、中三叠统泥(T2)灰岩、上三叠统(T3)灰岩、下白垩统(K1)砂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现列表对各出露岩层进行概述:

岩层 K2 K1 T3 T2 P2 P1 C3 C2 C1 D3 D2 厚度m 300 300 400 400 400 400 400 450 450 接触关系 整合 角度不整合 整合 岩性 砂岩 砂岩 灰岩 产状与变化 近水平 近水平 岩层倾斜 岩层倾斜 岩层倾斜 岩层倾斜 部分地区发生倒转 岩层倾斜 部分地区发生倒转 岩层倾斜 部分地区发生倒转 岩层倾斜 部分地区发生倒转 岩层倾斜 岩层倾斜 因地垒而被抬升

陵庄西南侧 金山镇、诸岭、雨峰等 村南正断层系一代 分布 西北部、北部略偏东 平行不整合 泥灰岩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灰岩 灰岩 灰岩 灰岩 灰岩 页岩 砂岩 其中侏罗世与T1岩层发生缺失。出露地层面积较大的有C1、C2、C3、P1,较小的有D2。由上表可知,该地区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又有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P2—T2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K1与下伏地层则表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余岩层之间则表现为整合接触。

第三章 岩浆岩

该地区东北角陵庄附近有有γ花岗岩体及η斑岩脉产出。 一、γ花岗岩体

γ花岗岩体主要产出于⑦-⑨褶皱处,规模相对较大;图出露面积约为4km2,与围岩呈

..w..

. .. .

不整合接触;侵入时代为白垩系前期和三叠系后期,即褶皱形成之后逆冲断层形成之前。其西部被标号为F4逆冲断层切断且被其上盘标号为⑤的褶皱覆盖。

二、η斑岩体

η斑岩脉主要产出于γ花岗岩体之上,呈脉状分布,出露面积较小,图面积约为1km2,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侵入时代为K1之前逆冲断层形成之后。其向北覆盖过逆冲断层F4并被K2岩层覆盖;向南覆盖于γ花岗岩体及⑨号向斜的南东翼上。

第四章 构造

金山镇地区地形构造主要有褶皱和断层。 第一节 褶皱

该地区褶皱发育较为完整,为阿尔卑斯式褶皱。从该地区构造纲要图(附图2)上可知主要有五组背斜和六组向斜,轴向均为北东—南西方向。下面对纲要图中标号①—⑾的褶皱列表概述:

标号 ① 类型 向斜 背斜 向斜 背斜 背斜 向翼间角 75° 两翼地层 核部地层 P1 位态 形态 轴面产状 NW307°∠82° NW308°∠72° NW312°∠78° NW313°∠60° NW313°∠55° NW312°∠北西翼倾角 60° 南东翼倾角 C2、C3 直立水平 平行褶皱 45° ② 15° C2、C3 C1 斜歪倾伏 平行褶皱 65° 80°(倒转) ③ 65° C1、C3 C2 斜歪倾伏 平行褶皱 70° 45° ④ 30° C2、C3 C1 斜歪倾伏 相似褶皱 45° 75° ⑤ ⑥ 30° C2、C3、P1 65° T2、P2 C1 T3 斜歪倾伏 斜歪倾伏 平行褶皱 平行褶皱 40° 75° 70°(倒转) 40° ..w..

. .. .

斜 ⑦ 向斜 背斜 向斜 背斜 向斜 55° T2、P2 T3 斜歪倾伏 平行褶皱 63° NW312°∠72° NE120°∠88° ∠90° 80° 45° ⑧ 95° 100° 100° P2 P1 斜歪倾伏 平行褶皱 45° 40° ⑨ T2、P2 T3 斜歪倾伏 平行褶皱 40° 40° ⑽ C1、C2、C3 D2 直立倾伏 顶薄褶皱 ∠90° 40° 40° ⑾ 88° C1、C2、C3 P1 直立倾伏 平行褶皱 ∠90° 47° 45° 其中:

①号向斜位于西北角处,其北西翼部被K1岩层覆盖,并沿东北方向延伸到图幅外围。该向斜在图延伸长度约为7km,出露宽度约为2km。

②号背斜位于奇峰—雨峰西北方向约2km处,其南东翼至核心岩层发生倒转,并被逆冲断层F1切断,从而整个背斜成为逆冲断层F1的上盘。其枢纽向两边倾伏,褶皱呈长椭圆状形态。在图该背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0km,出露宽度约为1.5km。

③号向斜位于奇峰—雨峰西北方向约1km处,沿轴向向两边延伸到图幅外围。其北西翼被逆冲断层F1切断,整个向斜成为逆冲断层F1 的下盘;枢纽向两边扬起,而使向斜宽度由中部向两边逐渐增加。在图该向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2km,出露宽度从1km到2km左右。

④号背斜位于奇峰—雨峰处,南东翼岩层发生倒转并被逆冲断层F2切断,使整个背斜成为逆冲断层F2的上盘;且其在奇峰与雨峰南部位置被两条滑移断层错断。该背斜枢纽向

..w..

. .. .

两边倾伏,褶皱形态应为长椭圆状。在图该背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4km,出露宽度约为1.5km。

⑤号背斜位于诸岭位置,其枢纽在中部向两边扬起,在两侧则向两边倾伏,整体呈马鞍状形态。其东北处背斜即为诸岭,西南处背斜的南西翼发生倒转。整个背斜的北西翼被逆冲断层F4切断而成为逆冲断层F4的上盘。在图该背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6km,出露宽度为2km-3km左右,且其东北角处被K2岩层覆盖。

⑥号向斜大部分被⑤号背斜覆盖,组成逆冲断层F4的下盘。

⑦号向斜位于诸岭东南部约2km处,其枢纽在中部向两边倾斜,在两侧向两边扬起。其北西翼被逆冲断层F4切断而成为逆冲断层F4的下盘。在图该向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0km,出露宽度约为2km,且在其西南方位有飞来峰出现。

⑧号背斜枢纽向东北方向产生倾伏;图延伸长度约为4km,出露宽度约为1km。 ⑨号向斜西南侧枢纽向上扬起,其东北部被γ花岗岩体覆盖,且其南东翼局部被η斑岩脉所覆盖。图该向斜的延伸长度约为5km,出露宽度约为1km。

⑽号背斜地处村位置,其枢纽在中部位置向两边扬起,在两侧则产生倾伏,整体呈马

鞍状形态。沿轴向背斜被五条正断层切断,沿西南至东北方向,第一条与第二条正断层构成地垒组合;第三条与第四条正断层构成地堑组合;第四条与第五条正断层构成地堑组合。整个背斜沿轴向向两边延伸到图幅外围,且在其西南位置有河流经过。图该背斜的延伸长度约为6km,出露宽度为2-3km。

⑾号向斜位于东南角处,沿向斜沿轴向向两边延伸到图幅外围。在图幅的延伸长度约

为3km,出露宽度约为2km。

根据大规模的背向斜组合可知金山镇地区曾受到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强烈的挤压作用。

第二节 断裂

..w..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

....第一章引言一、实习目的在课堂教学和室作图实习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质图的能力,按要求编制构造纲要图、图切地质剖面图和地质报告能力,使学生能充分把地质平面图与剖面图联系起来,把地质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3k4w59qau17c19373fh7l7tx29ybm00g6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