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昆明冶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每所高职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2008年7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在三年的示范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果

示范建设启动以来,根据“立足冶金,突出有色,服务云南,面向西部,辐射东盟,着力培养矿业支柱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建成6支“名师领军、能教会做”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提升和优化全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双师队伍建设目标。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致力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带动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接受业务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职教师资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使专业带头人成为专业能力强、教学业务精,善于学习、善于创新且具备整合专业领域各种社会资源的,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高职教育专家。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满足工学结合专业教学改革需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东盟地

区知名”的全国示范高职名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通过国内外培训取证,使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经过三年的建设,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截止到2010年底,学校专任教师达到555人,中级职称人数达到389人,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为346 人,其中教授62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257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其中1人为后备人才),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26名,专业带头人达到70人,2008~2010年,学校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人数达到374人,“双师型”教师达到478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3个;六个重点建设专业聘请兼职教师127人,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教师队伍专兼比例日趋合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具体措施 (一)多渠道提升教师四种能力

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1、鼓励在职进修学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为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修订完善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关于鼓励教职工参加进修学习的暂行规定》,鼓励教师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提升专业能力。2008年至2010年,学校有161名教

师取得硕士学位,3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学校为取得高一级学历层次或获得学位的教师报销学费125万元。

2、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实践能力。

选派教师到企业、农村实践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2008年至2010年12月,有70名教师到企业锻炼;36名教师到农村支教、挂职或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3、政策引导,鼓励教师提高职业能力

制定津贴标准,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的培训取证,并依托国家155技能鉴定所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与鉴定,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2008年,学校制

定了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取证,提高职业能力的政策,凡学校在职在岗教师取得与本人所从事岗位相符合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者,自批准的下月起,每月按技师50元,高级技师80元的标准发给津贴。2008年—2010年,学校有217人取得技师资格证,159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截止到2010年12月,学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达到374人。

4、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织教师到国内外院校接受短期进修、参加高职师资教育教学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示范建设期间,学校组织参加校内外、国内外学习培训的教师达3000人次,其中: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学习培训128人,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内高职师资培训150人,教育部“ 西部计划”出国深造10人,国内高校访问学者11人。2010年8月,我校与澳大利亚澳中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合作,从六个重点建设专业中选派70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

师到澳大利亚TafeIllawarra矿业学院和Tafe SWSI学院进行培训,学习澳大利亚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参观NSWU的采矿、选矿、冶炼、安全及环保等专业的校内实训条件;2010年7月和10月选派两批教师到德国学习考察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选派教师到宁波、上海、厦门、成都等地参加教学能力、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等专业培训;参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培训;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达50多人次,均取得合格证书。有70多名教师参加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培训学习,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名师领军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示范建设期间,学校修订完善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名师评选管理办法》,2008年至2010年,学校有3名教师被评为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使我校省级教学名师达到4名;2010年校级教学名师增加到的26名。学校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4个省级教学团队的负责人既具有教授任职资格又具有高级技师资格,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1、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2010年7月,学校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2010年立项建设的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夏昌祥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团队按照《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的要求,努力推进团队自身建设。根据冶金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抢抓机遇,更新观念,具备超前意识,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一流专业”的团队建设思路。并要求团队全体成员“依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力争通过三年的团队建设,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教学、国际合作等各方面跃上新台阶”。团队承担的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项目设计引导+实践环节

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明显;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教材建设稳步推进,实训条件建设和师资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2、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由校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叶加冕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的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经过三年的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叶加冕教授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矿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矿山组组长,云南省矿业协会理事和开采设计、地质灾害评估专家组成员,是云南省内和行业内有影响的金属矿开采技术和矿山安全生产专家。在其带领下,团队专任教师中新增省级专家4人,使团队中省级专家总数达到7人,广泛参与省内采矿、安全行业领域的各项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团队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团队成员翁春林教授在获得校级名师称号的基础上,2010年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段永祥教授被确定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配合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规划了13种核心课程教材和特色教材的编写任务,现已完成5种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余教材均计划于2010年内完成编写出版工作。其中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的《工程爆破》教材获得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冶金教材二等奖”。

3、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2008年,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命名为省级教学团队。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赵文亮教授是团队重要成员,2009年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赵文亮名师工作室”。在赵文亮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全体教

师团结协作,展开了理论探讨、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赵文亮教授负责的测量工程重点专业,成为我省的第一个教育部改革试点专业。该项目获得云南省教育科研课题成果二等奖、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昆明冶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每所高职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2008年7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在三年的示范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3j4w2nz6y3bj0w6iip07zlrl1bkfq0132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