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图画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活动是幼儿期重要的活动之一。通过阅读,幼儿的身心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现代社会的许多人,在其童年的发展历程中,阅读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那时的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社会知发展、个性发展等,都与阅读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关注了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整合;在教学形式上,教师注重了表演、绘画、手工等活动的穿插。总体来说,图画书阅读教学对促进学前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但是,图画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材料,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其特殊性的把握,需要艺术教育基本理论、阅读理论尤其是图画书理论的指导。 1 图画阅读理解能力的年龄阶段目标 1.1 年龄阶段目标的制定依据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图画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具体要求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最终的目的及评价标准。但欲将要求切实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制定详细的年龄阶段目标。佩里?诺德曼的图画书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是制定年龄阶段目标的主要依据。诺德曼从图画的整体属性和图画动力学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阅读图画所需的专门策略。图画的整体属性主要是指版式、基调和风格。其中版式包括开本、封面、环衬、页面编排等。相关研究
表明学前儿童对图画整体属性的感知具有一定的规律且存在个体差异。学前儿童对环衬、封面和扉页的感知意识由弱到强;对介质、色调和主形状的感知水平由低到高,且对色调的感知与其绘画水平有关。诺德曼的图画动力学主要解释了图画二维平面上各对象的关联及图画所暗示的三维空间内各对象的关联。对象的尺寸以及与背景的关系、各物体的布局、特定形式的扭曲共同构成了图画的二维空间;视角、运景和各对象的干涉构筑了图画书的三维空间,其中视角可分为鸟瞰、俯角、平角、仰角和虫视,运景可设计为远景、近景、中景和特写。相关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对单一对象的尺寸及位置的感知较为敏感,对单一对象轮廓的变化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对各对象之间的关系感知能力较弱,但对运景的意义感知较为准确。 1.2 年龄阶段目标的细化
综上所述,图画阅读理解能力的年龄阶段目标可分解细化为:小班―――能够意识到封面、扉页的含义,初步感知色调传达的讯息;能够捕获单页画面中单一对象尺寸、位置、形状、颜色等关键信息;初步感知二维空间各对象之间的关系。中班―――能够意识到环衬、封底的含义,明了色调传达的讯息;了解二维空间各对象的尺寸对比、布局以及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联;初步感知三维空间的存在。大班―――能够感知介质所传达的信息,初步了解图画的风格;能够捕获连续画面中变形、页面设计等关键信息,依据线索预测下页内容;能够从视角、运景等
方面初步感知三维空间各对象的关联。 2 刺激并活化多重感知
图画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图画书阅读教学需要艺术教育基本理论的指导。众所周知,感知的发展与人类艺术能力的发展关系紧密,发展良好的感知对于艺术教育尤其重要。斯坦纳在感知领域中另辟蹊径,他把感知印象和体验中所拥有的一切细分为12个区域。它们可以分为三组,每组四个,暗示着人类与世界的三层联系:意志、情感和思维。第一组包括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和平衡觉。通过触觉,能在内心体会每件事物赋予我们的特定的印象;通过生命觉,我们能够对色彩做出反应;双眼探索绘画中出现的形状,是运动觉使其得以实现;而平衡觉导致构图意识的产生。第二组感知涉及情感,将所获得的印象互为比较,即将视觉、温觉、嗅觉、味觉所获得的印象相互结合,从而唤起相应的反应。第三组则是更高级的四种感知,分别是听觉、语词觉、想象觉及自我觉。通过这些感知,我们越发引领自身通向外在世界。较高级的感知依赖于较低级的感知的发展,因此第一组中四种感知的刺激和活化是培养学前儿童图画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性策略,动手和体验是其主要途径。在图画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多种机会,利用实物及多种材质的图书,让幼儿通过触觉获取并明晰每种事物的印象;还应创设适宜的刺激或游戏,激发幼儿的情绪体验,促进生命觉、运动觉及平衡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逐步考虑多种感知的结合以及想象与思维的参与。
3 混合不同的阅读模式
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文字和图画同时在讲述不同的故事,因为文字与图画在传达意义上各自有其特定的方式。而第三个故事的构成则取决于文字和图画之间的互动,文字能让读者注意图画的特定细节,并引导他们用特定的方式解读这些细节;而图画注重的也是文字的特定方面,并让读者用特定的方式解读文字。只有在比较这几个故事的差异时,方能体察图文各自的特征,较深入地理解图画的特指和能指系统。因此,图画书阅读教学应混合不同的阅读模式,即把一本图画书中的文字与图画分开来读。教师可带领幼儿尝试不看图画只听故事继而对文字进行回应,然后再结合图画重读一遍;也可以先让幼儿自主阅读图画初步理解故事,然后再结合文字重读一遍。之后组织讨论:请幼儿说说两个故事有什么不同?这些差异能够让你知道些什么? 4 确立讨论的问题构架
图画书阅读教学中,讨论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意欲通过讨论,帮助幼儿了解图画特定符码的意义、体察图画与文字在表意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讨论却常常出现杂乱、偏题、中断的情况,导致教学达不成预设效果。钱伯斯的儿童阅读教学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钱伯斯指出讨论的问题一般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基本问题、概括性问题和
特定问题,教师需在教学活动之前确立讨论的问题构架。讨论的基本问题分别是这本书里哪些画面是你喜欢的、哪些画面是你不喜欢的及哪些是你困惑不解的;概括性问题则主要包括观看封面之后的预测、自主阅读之后对这本书的简要介绍、重复阅读之后的比较及对讨论中各种见解的看法等;特定问题通常会涉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中各角色的特点、叙事者的态度以及你的态度、故事中各角色的想法以及你的想法。基本和概括性问题可在讨论任何文本时提出,提出这类问题的时机也很容易判断,但特定问题的运用就比较复杂,教师要事先想好哪些特定问题与讨论的文本相关。
幼儿喜欢图画书,这为我们利用阅读图画书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幼儿通过阅读图画书所获得的发展,应该建立在他们对图画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之上。图画书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幅面较大,能引发幼儿的兴趣;图画书中叙述的故事简单、情感色彩鲜明、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对幼儿有一定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