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盖国娟
来源:《数学大世界·上旬刊》2024年第10期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理念在教学中的不断渗透,教师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给予更为全面的关注。新课改的深化研究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要求学生需要在增长知识量的同时,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整体的学科认识程度也得到增长。在小学数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于其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形成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并且了解数学中相关的人文内容,建立对于学科的客观认知,建立对于数学学科的情感。 【关键词】 新时代;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于数学知识内容进行记忆、了解,也需要就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建立相应的数学学科体系。因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与学生的其他数学培养目标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学习中达到综合提升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目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对此给予重视。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参与程度不足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参与重视程度有所不足,多是使用填鸭式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这个过程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足,在题目练习中存在不同的困难。 2.生活内容的渗透程度不足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的生活案例极为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不足,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理解程度的掌握也存在着误差。许多抽象化的教学的内容未能够经过具体的生活案例引导,直接实施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学习理解难度与学生的能力不契合。 3.教学模式单一化
由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需求的考虑程度不足,因此在教学中通常采取教师教学学生听课的单一教学模式。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模式受到了教师教学的影响,具有较为单一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呈现出学生的学习思路与教师的教学思路难以吻合的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策略 1.应用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于导学的内容给予重视,应用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目的进行思考。
例如,在学生学习乘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乘法的意义。教师可以“一百个6相加等于多少”,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计算的过程较长而逐渐失去耐心,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对数字逐一相加,连续相加十个数字之后,将乘法的问题解决方案导入其中,这个过程能够促使学生认识到乘法的简便性,从而加强学习乘法的兴趣。
2.导入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进行实践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培养、考试成绩的高低,还要加强知识的应用教育,培养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加强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实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这也是帮助小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价值的重要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学习中的每一种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对学生生活中存在的与数学相关的问题进行提问,也可以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设计学生购买房屋的教学情境,要求其通过平面图的观察,得出房间的实际面积大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需要应用面积计算的相关公式,对于房屋的面积进行计算,得出房屋面积的大小。
3.应用丰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应用翻转课堂与微课结合的模式,引导学生认知数学史的相关内容。数学史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于数学的特殊认识。在数学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翻转课堂的相关模式,引导学生对数学家以及相关的数学史內容进行了解。
例如,在圆周率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将祖冲之的生平,古代埃及人、玛雅人对于圆周率的探索等内容做成微课的形式,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进行观看,由此使得学生形成对于数学的具体化认识,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情感的引导克服学习中的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教学做出调整。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形成,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意义重大。对此,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认知和重视,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小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变化,进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许幼华.略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24(04):147. [2]周慧.…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对策[J].内蒙古教育,2024(14):60-61. [3]张文霞.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4(43):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