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海发现东西方文明凿通在丝绸之路以前
盗墓盗出的洋海
洋海墓地位于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西北,也就是在著名的吐鲁番火焰山南麓的戈壁沙漠地带。1970年开始,这里便被盗墓者光顾。
1987年冬,洋海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盗墓,随后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抢救性发掘82座墓。2003年,洋海再一次大规
模被盗,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再次进行抢救性发掘。洋海墓地被盗的墓葬有500多座,前后共发掘了591座,还有500座墓没有被盗,也没有进行考古发掘,完好地保存着。
目前,盗墓已经得到彻底遏止。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斥资建立了保护站。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集中全国有关专家,正在对洋海发现进行整理和研究。
最完整的头骨资料
从出土器物来判断,洋海墓地前后沿用了大约1 000年时间,早期可划定为青铜时代,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2世纪,
直到公元纪元前后,墓地还在使用。
洋海人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凡是同一氏族的成员都有规律地埋葬在一起,从低处向高处逐渐埋葬。墓地显然经过严密的规划,没有交叉叠压,每个人都能安享死后的一席之地。
洋海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考古学家断定,每当夏季,洋海人便会赶着牲畜到天山里放牧,冬季才会回到比较温暖的吐鲁番盆地。
洋海人是白种人。有关专家称:“现场目测的感觉是典型的欧罗巴人种。而且年代越早越为纯粹。到公元纪元前后,似乎才有少量黄种人因素加入。”
收集和发掘出的500个洋海人头骨目前正在体质人类学家手里做着颅骨测量,最终数据会比较精确地说明洋海人的人种种属,并最大可能地提供其来源与迁徙途径。这让人自然会联想到今天还生活在洋海的人,显然,3 000年前的洋海人和今天生活在洋海村的人以及整个吐鲁番盆地的人有
着巨大差别。
最为重要的价值或者诱惑是对洋海人的研究有可能展
现史前人类在欧亚大陆上的流动与融合的情景。
别具一格的墓葬体系
考古学家认为,洋海墓地墓葬形式的发现是考古上的最大收获。因为墓葬的众多和时间的连续,让考古学者们找到了上至青铜时代、下到汉魏时期新疆地区的墓葬文化体系。这一套墓葬体系别具一格,与中原墓葬文化大不相同:最早是青铜时代的墓葬,型制为竖穴二层台墓,然后是竖穴墓、竖穴偏室墓;直到汉晋时期,这里出现了竖穴偏室墓和代表中原文化的斜坡墓道墓的共存;再往后到唐代,汉文化的墓葬形式完全取代了这里的竖穴墓。
人类的丧葬习俗是比较难以改变的,每一种习俗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传承。地下丧葬形式的改变,意味着地上文化的巨大变化。
从考古发掘报告中可以看到:早期的洋海人是侧身屈肢葬,蜷曲的身体一如胎儿在母腹里的姿态;再往后,洋海人变成了仰身屈肢葬,面向上,双腿呈“山”形支起,这种姿势被认为是一种骑马的姿势;再后来就变成了仰身直肢葬,随葬的陶罐、木盆放置在他们的头侧,铁刀、骨纺轮、木梳随身携带,弓箭、马鞍辔则放在男性墓主的身旁。
考古学家推测,洋海人活动范围应该很大,马鞍、带双环铜马衔的马辔头等显示出其驾驭马的能力已经达到很高
的水平。马是男人的终身朋友,他们死后殉葬完整的马匹。
一副马鞍中间填塞的是鹿毛,因为鹿毛受压后有良好的恢复性,马鞍可以长期骑乘后仍旧柔软有弹性。
洋海在文明碰撞时消失
洋海人从哪里来,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下的文明是什么时候成长成洋海的样式,又是什么时候悄然改变了模样?这是洋海最大最深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东西方文明在“十字路口”吐鲁番盆地的相遇。
东西方典籍记载,东西方文明相遇的时间大致在公元纪元前后。在东方,人们认为是张骞公元前139年向西探险凿通西域,连接起了东西方文明。
最早对吐鲁番的文字记载就来源于张骞的报告:“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姑师,就是吐鲁番的交河故城。有学者认为交河故城就是与洋海同一文化系统的最早建立
的城邦国家。
东西方文明进入了一个扩展、探索的旺盛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一次又一次碰撞、交锋,一如潮来潮往。在留存下来的吐鲁番的古代文书里,人们发现了24种文字并行的壮观景象,多数早已成为了死文字,就像使用这些文字的民族一样,被另一种文明覆盖、融合了。
洋海人大约就消失在这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