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期末测试(一)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累赘(zhuì) 陡峭(xiāo) 简陋(lòu) 诲人不倦(huì) B.契约(qì) 俯瞰(gǎn) 烧灼(zhuó) 悲天悯人(mǐn) C.拯救(zhěng) 糟糕(gāo) 愧怍(zuò) 忍俊不禁(jìn) D.震悚(sǒng) 粗拙(zhuō) 挚友(zhì) 姗姗来迟(shā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咳嗽 商酌 赢弱 耀武扬威 可歌可泣 B.矜持 幼稚 毡鞋 目不窥园 至死不懈 C.渺小 惆密 钦佩 血气方刚 不耻下问 D.严谨 概率 模拟 仙露鲸浆 如释重负 3.下列加粗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泰州举办老街旅游文化节,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B.洪宗礼先生说,没有实践,教材编写便缺了源头活水。
C.诈骗分子推陈出新,利用最新的市场漏洞,想出了新的诈骗手法。 D.《朗读者》《见字如面》《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如一股股清泉,沁人心脾。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为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潘建伟团队居功至伟。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B.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C.近年来,因在马路上行走时使用手机而引发安全的事故屡屡曝光,“手机依赖”到底是不良习惯?还是危险的“炸弹”?这让人们不得不开始质疑。
D.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5.下列语序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她不仅负责节目的主持工作
②节目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千世界 ③还首次以制作人的身份参与大型电视节目的幕后制作
④《朗读者》是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20多年电视经验的一次全情绽放 ⑤董卿表示《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 ⑥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另一面
A.④①③⑥⑤② B.④①③⑤②⑥ C.⑤②④①⑥③ D.⑤②⑥④①③
6.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柳絮般的雪,在空中飘舞一夜后,终于停了。
第二天清晨,外面变成了玉砌的世界。地上铺了一层白地毯,它如绸、如缎、如银、如玉……极目远望,茫茫原野,群山奔驰,镶银点翠,分外妖娆。
没过多久,孩子们都出来了。他们在雪地里跑一段、滑一段,跑一段、滑一段,玩乐着、欢笑着,谁能说整个世界不是他们的? A.选段中“柳絮般的雪”,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雪势大而猛。 B.选段中反复运用“跑一段、滑一段”,突出了大雪过后,地面光滑、难以行走的特点。 C.选段中运用“如……”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雪的细腻、柔美、洁白。
D.“谁能说整个世界不是他们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从雪后世界感受到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7.下图是一张火车票,请用简洁的语言向李明介绍与乘车有关的信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尼摩船长说:“教授,我曾经注意到,在红海和地中海中有某些完全相同的鱼类。我确定了这个事实,我就问,在这两个海中间是不是有交通路线的存在。如果有,地下水流因为两海的水平面不同,必然要从红海流到地中海。我在苏伊士附近打了很多鱼。我把铜圈套在鱼尾上,再把鱼放入海中。几个月后,在叙利亚海岸,我找到了一些从前放走的鱼尾上有铜圈的鱼。两海之间有路可通的想法得到了证明。我利用诺第留斯号去找寻这条通道,终于把它发现了,也冒险走过去了!教授,不久您也要通过我的海底地道了!” (1)下列各项中,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
选文出自______的著作《______》,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尼摩船长告诉教授______。 A.法国作家凡尔纳 海底两万里 他认为红海和地中海之间有海底地道
B.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他在叙利亚海岸发现了他之前放走的鱼 C.法国作家凡尔纳 海底两万里 他发现红海和地中海之间海底地道的经过 D.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他准备带教授穿行海底地道 (2)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在苏伊士附近打了很多鱼”一句的宾语部分是“很多鱼”。 B.“地下水流因为两海的水平面不同,必然要从红海流到地中海”是因果关系复句。 C.“几个”是数量词;“曾经”是副词。 D.“走过去”和“得到了证明”都是动宾短语。 9.默写。
(1)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2)___________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3)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程匆匆,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的舞台上,“外卖小哥”雷海为以5:1的比分战胜了北大才子彭敏,夺得冠军。董卿为他点赞:“祝贺你,雷海为!你不仅战胜了所有对手,你更战胜了你自己,更战胜了生活!你是一位生活的强者!” 请写一条不少于20字的短信,为雷海为送上你的祝福。(不得署自己名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
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衣以文绣__________ ②齐赵陪位于前_________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王惊而问其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以人君礼葬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概述优孟劝谏楚庄王放弃厚葬爱马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4江苏无锡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赵三贴 刘剑飞
①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②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准能行动如常。人们无不啧啧称奇,于是送他绰号“赵三贴”。 ③有一年,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打拳练棒了。杨镖头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一牌匾,并请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日渐冷清。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
⑤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但见他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⑥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⑦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⑧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⑨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你他娘的什么赵三贴?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弟兄们,给我砸!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六十里的龙山采药。孙接骨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说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来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 ?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14.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孙接骨伤愈后答谢赵三贴,说出真相。 15.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赵三贴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说说第?段画线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7湖南衡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3题。
忘 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18.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找出表明文章写作思路发生明显变化的句子。并抄写在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品析语言。
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为什么要给“忘”大唱赞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2024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期末测试(一) - 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