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荒原》
作者:周姝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
摘要:首先分析了《荒原》中自然生态危机的表现以及《荒原》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危机,随后通过对诗歌中各种代表性人物的分析,指出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才是更深层次的生态危机,最后提出解决精神生态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找到宗教信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最终得到拯救。
关键词:T.S.艾略特;《荒原》;生态批评;自然生态;精神生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4-0112-04 一、《荒原》中的自然生态危机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在《生存的戏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中,美国学者约瑟夫·密克尔提出了“文学生态学”(literary ecology)这一术语,主张应当探讨文学所揭示的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要细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危机是结果,自然生态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人们的精神生态危机,源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取向,源于人类对自然过度的支配和控制。因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反过来又强化人对人的征服与控制”,即人在压榨自然、疏离自然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也出现了疏离,这也体现了西方世界的二分概念:“人与自然是不一样的,人与自然不在同一个一元世界之内。”[1]在自然危机出现的过程中,人的精神危机也出现了,也就是人与自己内心世界出现了疏离,这表现在理想与信仰的丧失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丧失。所以,生态批评家们主张回归到最初的、人与自然同为一体的一元世界当中去。
作者在《荒原》中,给世人呈现了肮脏、糟糕的自然环境,之所以糟糕是因为人类战争对自然界的破坏。作者还感性地描写了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人们失去了信仰,没有了精神支柱,因为战争导致的自然生态危机引发了系列的精神生态危机。最后,艾略特在诗歌结尾把拯救人类的希望寄托于宗教上。 (一)残忍四月里的荒地
在《荒原》的第一节《死者的葬礼》中,艾略特为我们描写了这样一派景象:荒地上的丁香、迟钝的根芽、助人遗忘的雪、枯干的球茎,等等。春回四月,大地本该充满生机,但现在有的只是荒地、迟钝的根芽、雪和枯干的球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本应是和谐的、亲密的,但随着战争的爆发,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它已经不再是我们以前所熟悉的那片沃土,请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掺和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 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 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2]45
战前的自然界是美丽的,是生命的发源地,是人类的天堂。当人们在这片长满花草、蝴蝶漫天飞舞的土地上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闲适地漫步时,心情非常愉悦。但现在,所有的一切都被改变了。
艾略特对自然环境的描述,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存环境的恶劣,绿树、清澈的活水找不到了,我们再也无法在自然界中享受自由和快乐的时光。“生态批评关注着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倡导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3]而现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生存环境让人堪忧,人和环境已经无法再达到和谐。 (二)死了的山
自然界中的山水是融为一体的。而艾略特笔下的干旱景象,却深深震撼着人类的心灵: “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 岩石间没有水而有一条沙路 那路在上面山里绕行 是岩石堆成的山没有水
死了的山满口都是龋齿吐不出一滴水 这里的人既不能站也不能躺也不能坐 山上甚至连静默也不存在
只有绛红阴沉的脸在冷笑咆哮”[2]5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类对大自然的粗鲁行为遭到了艾略特的强烈讽刺。如果人们继续对大自然进行破坏,到最后,即使是那些碎片般的景色——死了的山、没有水的岩石等都会被毁灭。到那个时候,再没有什么被留下来的东西会被认为是“瑰丽的宝物”,除了那些不起眼的沙路。
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是由于作为平衡系一员的人类具有了足以破坏其他物种的巨大能力而产生的后果”[4]。人类向大自然无限度地索取,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难:森林覆盖面积缩小、沙漠扩大、气候异常、物种变异甚至消减。现代科技以解放人类美好愿望开始,却以对人类造成毁灭性威胁的结局而告终。在物欲的支配下,人类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自然、破坏自然的历史,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巨大成功又进一步刺激了人类物欲的膨胀,而物欲的膨胀又导致了人类更大规模地利用、改造和掠夺自然。 二、精神生态危机——自然生态危机的根源
精神生态学是一个把多种学科领域联合在一起的显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彻底埋葬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对理性科学的怀疑、对道德文化的失望、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化产生中人被异化的担忧……这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的的潮流,荡涤着一切,冲击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伦敦坍塌了,巴黎毁灭了,美国变形了,就像昔日的庞贝城,人们现在所见到的除了一片荒原之外,什么也发现不了。上帝存在便剥夺了世界的意义,上帝不存在则剥夺了万物的意义。 日渐深入的生态危机已经显露了充分的征兆,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在不知不觉地向着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迅速蔓延,下一个污染,将是发生在人类自身内部的“精神污染”。
(一)不正常的两性关系
在现代工业技术社会中,富含人类感情的两性关系被简化了,动物般的性欲取代了精神性的爱欲。“男女之间共同建筑一种亲密关系,共同分享趣味、梦想、憧憬,共同寄希望于未来和共同分担过去的忧愁——所有这一切似乎比共同上床更令人害羞和尴尬。”[5]
男女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相关系统,它分性、婚、爱三个层面:性欲属于生物自然性;婚姻属于人类社会性;爱情则属于个人的内在精神性。三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但又不完全等同,不能相互取代。 1.堕落的酒馆女人
《荒原》的第二节《对弈》赤裸裸地描写了不幸或不正常的两性关系。在“荒原人”这里,爱情失去了本身美好的寓意,有的只是不正当的性关系。 “你真不害臊,我说,看上去这么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