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读文化常识 探知别样风景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小组讨论,梳理探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探求古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了解古代文化所体现的和谐美与人情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立足现代社会,探求古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创意
教学中我将预习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在预习中指导学生结合学过的古诗文来理解这些文化常识。我将学生分成四个组,根据教材中设计的有关思考和练习题,分组搜集整理“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四个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识,找出学过的古诗文中涉及这四个方面古代文化常识的语句。课堂上,全班进行交流探究,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立足现代社会,引导学生关心我们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复兴和发展。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通过人人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增强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互相激发促进。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应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今天就让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古代文化常识的大观园,去看看那里的别样风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97黑体字内容,初步感知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二)合作交流与探究
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对古代文化常识这座大观园有了初步的印象,接下来就是仔细赏玩的时刻了。(出示课件1) 合作交流: 全班分四个组,根据导学案分组完成知识梳理与探究。 第一组:“天文地理” 第二组:“纪年纪时” 第三组:“姓名字号” 第四组:“礼仪制度” 1.天文地理
天文学是古代一门相当成熟且普及的科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古人的作息时间表画在天上,可谓“人人皆知天文”。当然,古代天文学系统地学习很是不易,但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我们以后阅读古文大有裨益。
现在由第一组为我们展示“天文地理”知识梳理成果。(出示课件2)
知识梳理: 1.什么是“二十八宿”和“分野”? 2.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涉及“二十八宿”“牛郎星”和“织女星”等的语句。 3.古代地名中有些习惯性称呼,很多与现代所指不大相同。(例如:河北,指黄河以北)请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类似的古代地名。 明确: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王勃《滕王阁序》)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拊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王勃《滕王阁序》)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之死》) 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出示课件3) 知识归纳: 1.“二十八宿”是最著名的恒星集群。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2.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3.一般情况下,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4.古时称江河,以东面为左,以西面为右。 5.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古人认为恒星相互之间的位置恒久不变,确立二十八宿,其目的是以其为标志来说明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行的位置。
古人将每一方“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形象,称之为“四象”, 这和外国古代把某些星座想象成为某些动物的形象(如大熊、狮子、天蝎等)类似。很多星宿都伴着动人的故事,成为后世文人沿用的典故,例如脍炙人口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史记》中说“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古代地名中有些习惯性称呼,很多与现代所指不大相同。对古代地名的理解,我们要因文而异。
(出示课件4) 探究: 古人为何如此重视天文? 明确:
古代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宗教迷信与占星术相联系的,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 2.纪年纪时
古人的生活在日月的轮动中渐进,对于这流逝的时间,古人是如何记载的呢?下面请第二组为我们展示“纪年纪时”知识梳理成果。 (出示课件5) 知识梳理: 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涉及纪年纪时的语句,思考古人是如何纪年纪时的。 明确: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是月丁未??戊申晦,五鼓??(姚鼐《登泰山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孔雀东南飞》)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孟郊《游子吟》)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出示课件6) 知识归纳: 1.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2.古人纪月纪日,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孟、仲、季,朔、望、既望、晦)。 3.古人纪时比较复杂,南北朝以后,运用天干地支纪时及五更报夜成为主要方法。 明确: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在中国历史上,清朝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历61年。
从广义上说,节日也是一种纪时方式。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乞巧(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中国古代对时间的划分非常细致,古人纪时既有生活情趣,也有文化内涵。 (出示课件7) 探究: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梨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