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干脆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荫下。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⑦我胡乱想着,随即又愁云满面。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⑧一咬牙,狠一狠心。总要出点事了,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嗤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不前摔,也不后仰,一时变作了高加索山头上的普罗米修斯。再稍用力,如入慢镜头,跨步若舞蹈,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实在惊呆了:那么艰难地爬了几个时辰,下来只是几步!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康德说滑稽是预期与后果的严重失衡,正恰是这种情景。
⑨来不及多想康德了,急急向泉水奔去。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找到这儿。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⑩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11 ——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皆在敦煌县境内。
(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删改)
注释:①梵呗:fàn bài,和尚念经的声音,是中国佛教音乐原声的特称。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读音和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厮磨:sī mó 让脚底与细沙互相摩擦 B.异相:yì xiànɡ 人的奇异的长相 C.熨帖:yùn tiē 感觉舒舒服服
D.讥谑:jī nüè 深谷的美景对惶恐的我的讥讽戏谑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一开始高兴的原因是看见远处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自己可以顺着走。 B.历代僧人、俗民、艺术家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信仰是因为这里适合建造洞窟。 C.第⑥段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山底清泉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这样的纤瘦和婉约。 D.茫茫的荒凉的沙漠中搭配上滔滔的清静的泉水启示我们单向的夸张美是最美。
21.作者在沙漠上行走、上坡、下坡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6分)
22.文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描写爬鸣沙山和赏月牙泉,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6分) 23.行家称道余秋雨这篇美文“自然而深邃”,请你细味本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和由此生发的人生感慨,谈谈对这一评价的认识。(4分)
24.“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爬沙山如此,人生也如此,下列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其人生最具有“不断地上坡下坡”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刘思扬 小萝卜头 B.贾宝玉 闰 土 C.翠 翠 桑地亚哥 D.孙少安 孙少平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说起“知识付费”,你也许会想象到将来可能出现的譬如智能知识付费这样的比时下互联网平台知识付费更科学、更先进、更便捷的知识付费方式吧?请写一段介绍你想象中的智能知识付费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简洁、明了。 ②请以“厉害了,我的国”为话题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要求:情感真挚充沛,语言具有感染力。
③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艺术上都有其原因。请从《论语》、《红楼梦》、《边城》、《呐喊》、《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红岩》等几部经典中选择一部,简述其成为经典的一条原因。要求:立足原著,突出作品的经典性特点。
房山区2018年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试卷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A(3分) 第三段中的“听书”应属于第一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的关系是“答主(作者)—平台—用户”;第二种模式的关系是“作者—用户”,中间没有获取利益的“平台”。第三段中的“听书”是获取利益的“平台”充当“中间人”,将书籍的“整理人”与付费的“听者”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2.C(2分) A项,“骤”的意思应是“突然”。B项,“模”应读作“mó”。D项,“瞬”的意思应是“一眨眼的工夫”、“极短的时间”。
3.D(2分) “这毕竟强于什么都没买到”于原文无据。 4.C(2分) 无中生有,且意思截然相反。
5.B(3分) 张冠李戴、不当套作,注意原文:“普通人靠‘三流知识’可能就能活得不错,学者却必须以追求‘一流知识’为己任。”
6.C(3分) A项,关系不当,不是“为知识付费的模式推动了分答、喜马拉雅等知识类平台的转型”,而是“喜马拉雅等知识类平台的转型,真正意义地逐步开启了互联网共享时代为知识付费的模式”。B项,歪解原文,作者原意非“休闲娱乐性信息不值得付费”,作者只是说“购买那些休闲娱乐性的信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买卖知识”。D项,作者对时下不为那些具有普世意义的知识付费的现状是不满的,作者呼唤“正在来临的知识付费时代”来破这个局,即解决不为那些具有普世意义的知识付费的问题;选项中“因为它们是众人皆知的知识”更是失于主观,无视原文。
7.B(3分) “会由两种发展到多种”的推断缺乏依据,原文中没有可支持此推断的内容;如果就可能性来说,既可能发展到多种,也可能缩减为一种,还可能保持不变(当然这也只是就“可能性”来说)。
8.答案要点:①使知识和知识人得到经济上的认定。(或:使知识变得值钱了,使知识人可以变得有钱了。)②使付费者可以借之利用时间间隙来学习。③帮用户筛选出有效信息。(或:让优质内容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④让学术通俗化,走向大众。(或:有可能使付费者借三流知识弄懂一流知识。)⑤有利于改变人们期望借互联网免费获取知识的思维和习惯。⑥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作。
评分建议:6分。共六个要点,每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9.B(3分) 尝:曾经。
10.C(3分) A项,介词,在。B项,转折连词,但、但是。C项,代词,它;助词,的。D项,代词,他的。
11.C(3分) 应为“王氏的福份大概还远远没有完结”。
12.参考答案: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显示出来就去责求它,因此认为上天是渺茫难以捉摸的。②天下的人都期盼(朝廷)任命(他)为宰相,但他最终因为性格正直而不被当时朝廷所容纳。 评分建议:6分。每句译出句子的整体大意,得1分;第①句的“论”、“定”、“求”、“以……为……”等词或句式,第②句的“望”、“以(之)为”、“卒”、 “……于……”(被动句)等省略现象或词或句式,每译准一个得0.5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3.D(3分) 应是“懿敏公的儿子巩”,而不是“魏公的儿子懿敏公”。
14.答案示例及赋分建议:我赞同苏轼的观点(1分,得此1分须有后面简述的内容支撑,只答“赞同”或“不赞同”不能得此1分)。文中,晋国公功勋卓著,文武忠孝,最终却因性格正直而不被当时朝廷所容,(2分)但他的子孙后世却能够居高位、享福禄、正品行、传家风,福份如三棵槐树一样郁郁葱葱。可见,苏轼的观点是正确的。(2分)
评分建议: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如果答为“不赞同苏轼的观点”,且能够结合阅读积累简述理由亦可。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D(3分) 错在“挽留友人醉在今宵”。
16.B(3分) A项,须眉:男子,以特征代本体。B项,干戈:战争,以工具代本体。C项,骚:诗,以专名代泛称。D项,帆:船,以部分代整体。
17.参考答案及赋分建议:同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词风是不同的。苏词旷达,多表现在开朗豁达的胸怀上,(1分)《定风波》中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出苏轼无论是面对自然的阴晴还是人生的荣辱,都泰然处之的胸襟和超然物外的情怀。(2分)辛词豪放,多表现在豪迈放纵的气势(象)上,(1分)本词中的“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折射出了词人冲天的豪气,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豪壮之情。(2分) 评分建议:举两词中其它词句为例合理赏析亦可。
18.答案: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吏民 ③寻寻觅觅 凄凄惨惨戚戚
评分建议:6分。每答对一句得1分。出现错别字或其它错误则该句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19.A(3分) B项,异相:意思应是“奇异的独特的景象”。C项,熨帖:应读作“yù tiē”,意思应是“美景和谐地紧贴着大地”。D项,讥谑:应读作“jī xuè”。 20.C(3分) A项,作者在一开始高兴的原因应是“看见自己走出的新路上那长长的脚印”。B项,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不是因为这里适合建造洞窟,而是因为这里明净、圣洁、崇高,适合他们倾泄信仰。D项,茫茫的荒凉的沙漠中搭配上滔滔的清静的泉水启示我们互补的多样的美是最美。
21.参考答案:①高兴,为自己在沙漠上走出一条长长的新路而高兴。②恼怒,因爬沙山艰难、烦心而恼怒。③心平气和,想明白了要慢慢地爬、为自我的顶端去爬。④畅快,为爬到山顶,感受到明净、圣洁的美景而畅快。(或:惊讶,因在山顶上发现了横卧山底的一弯清澈、宁谧的清泉而惊讶。)⑤愁苦、悲哀,站立峰巅不知怎么走近委身山底的那弯清泉,于是愁云满面。(或:孤独、惶恐,处在进退两难之境,觉得被讥谑。)⑥由悲壮到哑然失笑,怀悲壮决心准备下坡,因什么也没发生哑然失笑。
评分建议:6分。共六点,每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示例及赋分建议:“脚印已像……紧系脚下。”把自己走过的脚印比喻为“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1分)表现出这串脚印是平静而飘逸的,是曲折且艰难的,又是有力量的。
(2分)“再年轻的旅行者……你怎么也跑来了!”把横卧山底的“一弯清泉”比喻为慈父所心疼的女儿,(1分)写出了清泉不畏恶劣环境的精神及其令人惊奇的特点。(2分) 评分建议:意思对即可。正确举出其它例子并作出合理分析亦可。
23.参考答案及赋分建议:文中,作者无论是描写自然景观还是自己的动作心理,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一种“自然”之美。(1分)如,文中的景观,呈现了出于自然的鸣沙山的壮美和月牙泉的静美。(或:如,作者情感的变化,作者爬沙山、观隐泉时那起伏的情感源自其内心,没有任何矫饰。再或:如,自然、清新、传神的语言,“爬,只管爬”、“咬一咬牙,狠一狠心”等,语言自然而本色,并无任何华丽的藻饰。)(1分)作者在文中生发的人生感慨包含着其对人生的普遍认识,具有“深邃”的哲思之美。(1分)如,人生的真谛在于永不停歇的攀登。(或:如,认识人生,必须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再或:如,美在身边,美在平实,美在多样化互补。)(1分)
评分建议:意思对即可。从其它角度谈出自己对“自然而深邃”的理解亦可,正确举出其它例子而谈亦可。 24.D(3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答案从略
评分建议:10分。以6分为基准分进行评阅。 26.答案从略
评分建议:50分。评阅中,要特别注意树立一个以37分为平均分的意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上天的赏善惩恶是必然的吗?但贤德的人不一定显贵,仁爱的人也不一定长寿。上天的赏善惩恶不是必然的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出众的后代。这两种说法该怎样折中裁断呢?我听申包胥曾经这样讲过:“人坚持自己的意志就可以战胜天,天遵循自己的意志也能胜过人为的努力。”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显示出来就去责求它,因此认为上天是渺茫难以捉摸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的长寿,孔子、颜回的困厄,这都是上天的意志还没有最终显示出来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它起初被围困在蓬蒿之下,遭到牛羊的践踏;但它最终的结果,是四季常青,历经千年仍青翠挺拔,这就是上天意志的最终显示。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检验它(上述说法),上天的意志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为国家做了很多好事却没有得到福报,但这以后,他的子孙后代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公(王佑),在后汉、后周之际就已经显扬,并先后辅佐了太祖、太宗两代皇帝,文武才能兼备、忠孝品德高尚,天下的人都期盼(朝廷)任命(他)为宰相,但他最终因为性格正直而不被当时朝廷所容纳。(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果然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那时正当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的时候,(魏国公)享受福禄荣华十八年。现在如果把东西寄放在别人处,第二天去取,有取得到的也有取不到的;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得到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收取到了必然的回报,就如同手持契约的左半,一手交契一手拿回所得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是必然要表达它的意志的。 我没能赶得上见到魏国公,但见到过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以直言敢谏侍奉仁宗皇帝,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即使是)这种爵位也不足以和他的才德相称。是上天要使王氏重新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能的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
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李氏忠诚、宽恕、仁厚、朴实的品德则不如魏公父子。从这点来看,王氏的福份大概还远远没有完结!
懿敏公的儿子王巩与我曾有过交往,他注重品行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这样来继承他家世代的优良家风,我因此作(这篇)铭(把它)记了下来。铭文为:
“美好而崇高呀!魏国公的德业,与三棵槐树一起萌生、成长。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当了真宗的宰相,国家四境安康。回来看他的家,槐荫遮满庭院。我们这些没有才德的普通人,早晨不顾虑晚上,乘有利时机追求名利,哪里顾得上自己的道德修养?也许有侥幸的时候,有可能会不耕种就有收获。如果没有贤德的君子,怎么能治理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晋公一家的才德。啊,多么美好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