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尔库塞消费异化思想剖析
作者:张鹏飞 牛媛媛
来源:《知与行》2017年第12期
[摘 要]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均有理论建树。其消费异化思想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性分析,为剖析现今社会消费热潮创造了深入而广泛的阐释场。而政治美学是分析这一思想的重要视域,这是因为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贯穿到关于人现实解放的政治理论中,他认为,后工业社会已“总体异化”,需要“总体革命”,只有从艺术层面出发才能满足革命的基本要求,才能与政治解放的根本目标连接起来。这一理论的思想源自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商品拜物教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他们为马尔库塞提出消费异化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其中,消费、单向度与爱欲是理解消费异化思想的关键词。分别来说,消费是其理解原点,单向度是其理解向度,爱欲是其理解关键,三个方面总体上构成了消费异化思想的基本框架。总结来看,这一思想深入剖析了当下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具体情境,为辨析后福特主义的政治形式提供了重要方法。同时还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以“现实的个人”为理论出发点,以恢复人之自由状态为价值诉求,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批评维度。但是,这一理论具有明显的乌托邦属性,怎样将其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并指导我国现实政治实践,这需要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政治美学;消费;异化
[中图分类号]B089; B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7)12-0027-05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凸显了对人的境域深切关怀,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以及思维习惯,尤其是其消费异化思想具有显著的政治美学色彩,他强调用“爱欲”概念表现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政治想象,充分彰显了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逻辑,以艺术回归的方式实现政治解放的最终目的,其思想内容需要加以仔细辨别研究。 一、政治美学是分析马尔库塞消费异化思想的重要视域
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思想根植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他认为后工业社会已经陷入“总体异化”,异化表现在各个方面:科学技术、日常消费、人的言行举止以及无产阶级的阶级思想。对此,他主张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革命”,即“不可能是修修补补,而只有整体打碎”[1]11,同时,对社会异化表现的各个方面进行“总体批判”。在这种文化批判基础上,马尔库塞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旨在“通过一场艺术感受力示范的革命来促进那种有机统一的恢复”,这种激进主义“既推翻了启蒙运动乌托邦式的臆說,同时又用一种新的形式来重申这些臆说”[2]。可见,其美学思想与寻求人现实解放的政治学密切关联。
1.艺术是现实世界的异在者,它能引导现实世界不断否定自身来展望未来。正是对艺术的肯定,他将文学比作是抗拒着“实业秩序”的另一重维度,例如文学的角色们或多或少的是“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安分守己的人物”,“艺术家、妓女、奸细、凶犯和被遗弃者、勇士、反抗诗人、魔鬼、愚顽者”[1]67,等等,他们通过抗争表达自身的不满,由此,则创立出与现实矛盾对立的思想状态,这种异在性被马尔库塞理解为艺术的本质,它连接审美王国与社会组织的政治问题,用美的姿态去描绘“真理之象征”[1]69。由此,他赞同舍勒关于人通过美而达到自由的观点,认为艺术展现具有可能性的未来,是“可能真理之预示”[1]29。
2.艺术即革命。“艺术即矛盾”[1]213,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的自律性摆脱了既有现实的模式规定,解放了人的想象潜能,展现了一种彼岸世界。这种艺术在本体论意义上是将艺术与政治相连接在一起,在他看来“艺术如果不否定自身,就不能应允革命的具体要求”[1]184,因此,思考艺术和革命的关系是连接社会革命与政治解放的必然选择,政治的变革不能只局限于发展政治意识,而是要更显著地“创造出崭新的‘需求体系’”[1]232。马尔库塞在这里认为,所谓崭新的需求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恢复被剥夺了的“感性、想象力和理性”[1]232。这种感性层面在他看来,是具有崇高的现实本性,是对革命范畴的重新界定。只有恢复“感性”的历史地位,才能将美学和革命相互作用,形成统一体,从而使革命获得更强的号召力。
3.艺术是实现自由人的必然领域。马尔库塞认为,艺术世界具有本体性,是因为它真正受到“真善美”的价值统领,人们在其中找到的理论快感才是“最高的快感”[1]9,它能实现“在变动中见永恒,在不纯洁中间见纯洁,在不自由中见自由”[1]9。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能借助于艺术“超越所有社会的孤独和距离,谈及任何东西”[1]14,其中包括将人格的概念真正复归所有个体。
总之,马尔库塞认为艺术是人之感性力量的综合体现,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来看,它都能与社会规范之间保持着绝对的批判距离。在本质上,艺术象征着一种政治实践,他也由此提出了一种激进主义的政治美学。正如英国学者凯特勒曾指出马尔库塞身上具有两个鲜明特点:诗人气质和西方浪漫的批判传统,这充分说明了艺术在他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艺术代表着所有革命的终极目标:个体自由和幸福”[1]255。因此,建构艺术本体论是马尔库塞寻求政治解放的“正反合”命题的关键所在,在这种具有“旅游意味”的政治美学中,针对异化的批判也找到了理论归属。
二、马尔库塞消费异化思想的理论来源
理解马尔库塞消费异化思想的关键在于理解社会批判,即怎样重新恢复人之本性以及根本维度。如此一来,他就必须借鉴并审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此为基础,他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与批判,并构建了自己的消费异化理论。 (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与商品拜物教理论
“异化”这一词语诞生于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用来表示一个范畴,意思是两个处在一起的事物出现分离。黑格尔最早使用“异化”这一概念阐释“绝对精神”理念,费尔巴哈则借用“异化”来分析人的本质,他认为“上帝”不过是“人”的异化形象而已。但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仍旧“只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3],因此,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人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异化”不仅仅局限在宗教的二重化分析上,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劳动生产领域,尤其是他将异化与劳动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并指出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具有创造性与摧残性,由此,他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表现形式。而究竟是什么导致“异化”,马克思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私有财产,它不仅是异化劳动的原因,也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二者是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
“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词语,在他看来,劳动是人与外在自然产生关系并将其纳入到自身范畴的重要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劳动作为人们改造自然界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目的性活动,是人之本质的存在方式,真正的劳动是自由的为我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的劳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工人的异化劳动,是丧失其自为目的性而沦落为纯粹的生活手段的劳动,这造成了资本家越来越富有,辛苦劳作的无产者更加贫穷的局面。因此,这种劳动的存在过程及产生结果都与作为主体的劳动者相对立。需要指出的是,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以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为理论基石,其代表性著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在这部作品中,他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探讨对象,重点强调了劳动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对马尔库塞探索消费异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视域中,商品是一种不同于“日常的自然形式”[4]61,“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4]88。这是因为纯粹的商品交换关系被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社会关系所替代,商品从被生产出来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受劳动者支配,转变为一种外在于劳动者的形式。其结果是人们开始崇拜商品,这时物的关系替代了人的关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人自身的本质力量被理解为商品所具有的力量,人的行为和需要开始被异化。显然,这些思想观点对马尔库塞提出消费异化理论提供了现实指导。 (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
基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异化”现象。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异化”的影响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原本属于人的活动开始与人相对立,与人之本质相对立。他还指出这种现象具有深刻的“自律感”,彻底脱离了作为人的属性,并反过来支配人、压迫人、奴役人,他称这种社会现象为“物化”。
为进一步诠释“物化”的基本内涵,卢卡奇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物化现象展开了论述。他认为在客观方面,主要是说物的关系将人的关系所覆盖,同人的本质相对立;而在主观方面,“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地被客体化,变成一种商品”[5]。这表明,物化的两个方面彻底升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奴役剥削性质,人们渐渐丧失了自由,变得日益孤立,成为单子化的个体。从本质上看人由“社会关系的总和”解体为一种物物关系的说明,作为替代品,它完全窒息了人的“欲望”。商品也替代人格成为社会主体,这种商品制约人的活动,使人无法从对象世界中发现自身。更重要的是,卢卡奇认为物化不会静止不变,而是日益加深。这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