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一级学科(0901)博士研究生(硕博
连读)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博士研究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1.政治思想: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思想。
2.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运用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把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独立从事本学科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技术研究中取得被同行认可的创新性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熟练的读、说、听、写能力。
3.学术素养及能力:具备较强的科学洞察能力和求是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对研究所涉及的作物学方面问题进行鉴别、分析和解决;具有较强的通过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包括对已有成果的真实性、对本领域已有技术、方法和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鉴别;能根据学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出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问题,撰写科研项目书并独立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能力;具备较强的应用计算机等现代设备和技术的能力;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4.身心素质:要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身心素质。 二、学科方向
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专业特点和学科的新发展,本学科分为6个研究方向。 1.作物超高产理论与技术:立足东北,突出特色,开展传统优势作物超高产理论与技术研究,包括超高产生理生态、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超高产技术组装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使水稻超高产理论与技术研究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同时开展并加强新兴优势作物-花生的高产理论与技术研究。
2.作物生理生态:突出东北主要作物抵御低温冷害、干旱和营养胁迫等逆境的生理生态机制;作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性机制;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
3.耕作制度原理与技术:突出作物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研究,建立作物高产
的田间配置理论与技术体系;作物生产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互作关系研究,建立作物安全种植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生产理论与技术体系;建立作物区域布局和耕作制度调整理论与方法体系。
4.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在种质资源创新基础上,突出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运用常规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育种、细胞工程等手段,选育优质、高产、特异的作物新品种。
5.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突出作物种质资源的发掘、改良、创新、评价及利用的原理与方法,发掘和利用国内外丰富的基因资源;建立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寻找优良性状的遗传标记,为有利基因聚合高效利用奠定基础。
6.作物种子科学理论与技术:突出作物种子生产、加工、处理、检验等理论与技术研究,加强种子营销策略与产业化经营方面的探索。
三、学制、学习年限及总学分
基准学制为3年,最长可延长至6年(3年后需办理学籍延长手续)。总学分不少于2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16学分,培养环节6学分),一般课程学习1年(课程学习兼顾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前期工作),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年,最长可延长至8年(5年后需办理学籍延长手续)。总学分应不低于51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45学分,培养环节6学分),一般课程学习时间1.5~2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3年。
博士生不允许提前毕业。 四、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由3~5名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其中应有一名校内跨学科的教授或校外导师,研究生导师任组长。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生的优良学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应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实践教育、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
1.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及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包括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的指导等。入学3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离校必须向导师请假,严格执行研究生日常管理办法,超过2周,按学校管理规定处理。
2.加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立足校内,同时加强与有关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联合,以此提高我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3.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以自学为主,按时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并取得学分。
4.学术活动:3年内,每位学生须按学科方向或学术方向至少做5次学术报告,即:一年级上学期做读书报告、下学期做综述报告,二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均做读书报告,三年级上学期做研究成果报告。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研究生要至少做8次学术报告。读书报告作为研究生班讨论课列入成绩考核。(2学分)
5.实践教育: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教学实践一般从第二学期开始,
主要承担大学本科生的课堂教学、试验、实习或指导论文(设计)等,或辅助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生产和社会实践可利用寒暑假时间,以及结合论文工作,参加社会调查、技术咨询服务等。博士生应在完成实践教育环节后,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表》。实践环节的总工作量不少于20标准学时。(1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3年基准学制安排。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至少达到22学分。课程分为学位课与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学位课必须达到14学分,选修课2学分以上,培养环节6学分。第一外国语为英语的不要求必修第二外国语。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除必修该语种外,还应必修英语。
跨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2门,考试及格,记成绩,但不计算学分。
硕博连续研究生在修完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后,应修本专业博士除外国语以外的课程。
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公共 必修 课程 一级 学科 必修 课程 学 位 课 程 学术 方向 必修 课程 作物育种专题 32 2 1 耕作学专题 32 2 1 第一外国语 作物超高产理论与实践 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听10次以上学术报告,提交课程报告) 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 作物学专题 72 48 48 16 32 3 3 3 1 2 1 1 1 1 1 作物学博士生必修 全校博士生必修 课程名称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学时 学分 36 2 开课 学期 1 备注 全校博士生必修 作物学博士生必修 作物超高产理论与技术学术方向 作物生理生态学术方向 耕作制度原理与技术学术方向 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学术方向 作物生理学专题 32 2 1 种子科学与技术专题 第二外国语 选修课程 作物分子生物学 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 补硕课程 作物生态学 32 48 32 32 0 2 3 2 2 0 1 2 1 1 作物种子科学理论与技术学术方向 跨专业或同等学力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