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培训各阶层分析
一、五大企业群体
企业培训是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企业经营从资源型关系型向效益型创新型转化过程而日益兴起的。特别是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管理日益成熟、经营者意识到能力滞后于市场机会,现有人员能力水平与企业发展战略对人员能力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企业对培训的日益关注和重视。2010年企业培训产值达到1670亿的规模,并以高于25%的速度持续增长。
庞大的市场机会、不甚清晰的培训需求、不甚成熟的采购标准和流程、加之行业准入门槛低,企业培训行业中群雄并起战火纷争,各种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型并存,可谓“烽火连天、鱼龙混杂”。
为更加理性和清晰地了解培训行业现状,不防分析一下开展培训的企业客户类型、不同需求层次,并试着总结不同的培训机构阵营,从而对企业客户加强培训组织和管理工作、帮助培训机构分析战略定位、制定业务策略提供些许借鉴。
在国内企业培训市场,“客户群体”有很多种分法,比如从企业所有制性质、所属行业、所在地区、产值规模、意识及所处阶段等。在这里,暂从企业培训成熟度、采购模式和发展阶段简要分成五类。 1、外资
一类以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机构为代表。这类企业有着成熟的流程和体系,在人员入职、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员工进阶发展方面都有成熟的套路。这类企业80%培训由世界级专业培训机构全球统签,由在华或亚太区的外企培训机构或授权机构交付。偶有零星或少量面向社会采购课程作为补充。另一类是“非著名”外企,他们很重视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认为培训是
投资,有着较清晰的人才培养和内训需求,需求层次较高,需要人才培养的咨询规划甚至外包服务而不仅是采购课程。 2、国资系
即国资委监管的企业集团。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国资委监管的122户央企集团为代表,辐射各产业板块、省级地市级公司,除了央企控股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外,这些央企集团分布于26个不同行业的270余家上市公司,一类是各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为各省支柱企业集团千余家。这类企业在培训上可谓“财大气粗”,企业培训开展历史比较久,花钱请大腕的年代几乎都请过。现在已从请“名师”到简单的“课程引入”,已经到了针对特定人群定制相应的培训方案,正渐成体系。 3、大型民营/合资集团
这是国民经济中很“活跃”的一个群体,数量庞大。经过二三十年的创业和发展,有的已具备一定产业规模和影响力,知名企业和品牌繁多,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大量流程和标准化探索。在企业培训上也是一个主要群体,是公开课和内训课程的主体。从趋势来看,标准的公开课和内训课程已无法满足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其中相当数量企业的高层明确提出“培训课也搞过很多,我们要的不是一门课,而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通过一系列任务和计划做一个项目”。很多企业已或有计划建立“企业大学”或“商学院”类组织,希望针对特定群体开发适合自己战略和业务的培训课程、探索符合自己实际需求的人才系统培养方法。 4、高速发展民营企业
这类企业还没有发展到大型和超大型集团的规模,但市场机会、企业成长性和发展势头很好,一部分已实现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剩余大部分都有上市的计划。同时这类企业在经历第一次创业之后,面临二次创业或第二代创业,相对初创期,当前对人员能力建设和提升的需求更为迫切。这类企业一般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偶尔选择一些老师进行内训,培训组织或培训体系还处在初期,但在意识到其重要性后正在逐步加强。
5、初创或中小民营企业
这类企业数量庞大,成长速度非常快。他们在生存和发展的边缘,缺乏系统的管理和规范的支撑,日常面临一些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企业培训以内部人员的技术培训、业务培训为主,有时候总经理和人力经理也会参加考察交流、公开课等。
二、八大业务层次
经过多年发展,随着企业对培训作用和价值的认识日益深入、在培训和能力提升方面的实践的不断探索和加强,以及外资企业实践带动和企业培训机构的倡导宣传,企业在培训领域的需求呈现多个层次,这与其发展阶段、意识阶段有关。企业培训由浅入深、由标准到个性、由单一到体系、由事务性工作到业务关联、由完成培训任务到支撑绩效乃至战略,呈现大约八个层次的需求。 1、商务考察
也称之为“游学”、“淘学”、“商务考察”等,以参观名企、了解模式、分享心得、交流经验为主,是开拓思维、借鉴名企模式、实现同行业或跨界学习的一种交流方式。一般不面向客户的具体需求,没有或只有比较宽泛的主题,主要靠互动交流和“知识自助”的方式。其主要价值是帮助企业“开拓眼界”或“取经”,客户有兴趣、有疑问,而不是有清晰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由兴趣或疑问变成显性的或明确的需求。某些意义上讲属于企业对业务或培训的“认知形成”阶段。
其业务模式的优势是能够通过规模化宣传、跨行业邀请、宽内容设计、多路线推荐,发展和网络大批目标客户群,拉起一个“圈子”,由组织者在企业之间穿针引线介绍考察,从而促进组织者与客户的关系和信任,并带来很多公开课、内训课、人才培养项目、乃至企业大学建设咨询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更类似市场行为。
其收入方式包括按人次收费、通票、预售卡等,在最近接触的一些机构开始以会员会费
的方式开展。益策的商务考察开展比较早、也具备了一定规模。据了解此类业务是培训机构“利润最高”的模式。同时也有几点困扰无法回避:
一,“此利润”非“彼利润”。除按人次收费之外,通票和预售卡应以消费之后作为收入确认,而其利润主要源于“客户购买而没有消费”的部分,除非定价较高,否则如果客户全部消费那么几无利润可言,而定价高又不能充分发挥批量购买降低成本的优势。
二,“名虽正”而“利不通”。此类活动具备一定公益性,被参观企业大多通过个人关系承诺、组织,然后变成企业行为出面接待,而企业比较难公开、明确地和组织方即培训机构收费,个人也不便公开地收取费用,于是导致了“培训机构收钱、企业免费介绍”的尴尬。比如在某机构的商务考察中,参会客户得知所交费用多少不一,产生疑问征求被考察方企业,企业说“有收钱吗?我们不收钱!”企业得知主办方作为盈利行为后,停止了主办企业的合作。还有一真实案例,在邀请过程中某客户联系到被参观企业,并直接询问找他们是否可以优惠,主办企业不知所以然,返过头来问责主办机构,得到他们变成了“挣钱工具”而愤然中断合作。
三,“进入易”而“退出难”。因为消费券和消费卡是采取预售,那么销售出去之后是一种对客户的承诺和责任。同时受所售券卡的数量、客户数量不同,也有每次考察无法组织起相应数量的客户的风险,导致后续安排参观的数量和质量无法保障,如保障数量和质量即利润又无法保障,只能采用“滚雪球”的类传销模式发展更多客户、承担更多兑现责任。特别是该业务的退出,因为预收款、对未来的兑现和承诺产生了法律效力,而退出该业务时要么退款、要么承担法律责任,某业内朋友形容“想死都难”。某“健身卡”的退费和撤离的赔偿事件已经证明。与大型公开课不同,这种商务考察,预售制下的兑现风险和退出机制不得不关注。
正是因为上述困惑,开始有机构以“搞联盟拉圈子”并通过收取“会员费”的模式开展此类业务,操作成企业间“公益性质”的交流行为。在组织好、经营好这个圈子的同时,主要依靠会费、圈子企业产生的内训与咨询商机承接或转介绍作为利润来源,而“商务考察”则成了类似市场行为的定位和职能。
2、公开课
公开课即由培训机构组织,面向多家企业、个人及社会举办的集中授课或活动。这类公开课通常以“名人”加“专题”进行宣传和组织,针对企业或个人的一些共性需求公开集中讲授。此类公开课又按规模和组织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大规模公开课、一类是精品课程公开课。
大型公开课,租用体育馆、报告厅、影院、音乐厅等能够容易大规模人员的场所,由一个人或几人在主题台上演讲或表演,台下的学员像观众一样被演讲或被感染,所得源于自己记住某个观点或某几句话,也时常听得恍然有所悟,听到精彩处激动万分,怀着兴奋下课,带着余温上车,回到家时只剩感动,第二天工作时虽然记得昨天的道理,却不知该如何行动。这类公开课的讲师要具备深厚的影响力功底,或极具表演天分。同时,这类培训是面向态度还是技能?如何符合成人认知过程、决策形成过程、习惯养成过程?如何实现技能训练和认知转变?企业越来越清晰和理性,所以可推测大型公开课的个人客户的比例会越来越大。这类业务以单独销售门票、套票,或由企业团购预售券卡作为主要收入来源,需要庞大的销售团队支撑。
精品课程公开课,在中心城市的星级酒店、度假山庄,或风景圣地、名山大川等,确定“一个主题”加“一位名师”,针对企业关心的话题或问题进行标准化、公开授课。这类课程因与业务紧密相关、部分有较丰富的内容和严密的设计支撑,对企业的问题确实有一定帮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企业绩效的改善。参训学员多为企业负责人、业务负责人、培训负责人等。他们以个人身份参加,但要将个人学习领悟转化为组织行为、进而转化为组织绩效何其漫漫?除非企业有特定组织和专业人员参加学习,目的是来借鉴提炼精品课程原理、逻辑、框架、工具之后复制或自行开发。也有企业因数量和规模原因无法单独组织内训、分期分批安排员工学习,否则很难满足企业能力规模系统提升的目标。这类精品公开课程是以客户单门单次收费、或由企业团购预售券卡后消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2010年中国企业培训管理现状调查报告》显示,53%的企业表示有公开课的采购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