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0年四大牛人版政治笔记(领航、启航、海天、海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选择) 7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特点的只有社会实践。

(3)实践不仅是主观和客观联系的“桥梁”,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所谓直接现实性,就是实践能够把主观的认识变为客观现实,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所以,只有实践的结果能验证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8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标准的辩证法)。(重点,选择、大题)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81、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新增)

(1)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区别又统一。

(2)真理和价值首先是有区别的: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而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3)真理和价值作为人类活动的两个目标,二者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有机的结合,人类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实现价值的条件 价值评价和价值实现问题 8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新增、选择)

思维方法的本质、思维方法的作用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包括: (1)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2)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3)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83、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1)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概念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

(2)归纳和演绎是统一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和补充,没有归纳,演绎的前提就无从产生;演绎是归纳的前导和补充,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 84、分析和综合方法。

(1)分析的方法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来分别加以研究的逻辑方法。

(2)分析和综合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无分析就无综合。另一方面,分析离不开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分析到一定程度,思维就转入综合,综合到一定程度,又开始进一步分析。 85、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历史的东西包括客观世界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逻辑的东西是指用逻辑方法对历史过程的概括,是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

(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与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

(3)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是有差别的统一。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的反映,反映与反映的对象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另一方面,逻辑的东西反映的是历史的规律,抛弃细节和偶然的东西,这是更深刻的反映历史。 86、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2)逻辑思维中的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规定。逻辑思维中的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各方面对立统一在思想的再现。

(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如果遵循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就会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87、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

(1)现代科学研究,一般是应实践的要求,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上提出假说,然后由一系列的实践或实验对这些假说进行验证,再经一系列的研究形成理论体系去指导科学实践的活动。 (2)辩证思维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指导方法。现代科学研究可分为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这两种研究都离不开辩证思维方法的指导。辩证思维方法渗透贯穿于科学假说的诞生、科学假说的验证以及科学理论形成的全过程。 例题:认识的辩证过程是:(ACE)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毛泽东)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思维方法) 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思维方法的本质是理性认识

思维方法的作用:1.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

2.规定着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化的方向

11

3.对信息进行选择、组织、概括和解释

第四单元 历史观(较重点章、易考大题)

88、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它们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中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历史的自然前提,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前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89、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9、91题05年已命题,今年不作为重点) (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口因素是指与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相联系的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构成、发展规律的总和。

(2)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好的、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一定数量和优秀素质的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相反恶劣、贫乏的地理环境和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延缓作用。

(3)重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保持环境和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90、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为获取生存资料而进行的改造自然、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的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有其社会形式,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依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历史的前提。 (3)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4)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91、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

(2)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与道德性,协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调整好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向,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的关系,以利于我们星球的繁荣和人类自身的发展。

9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的科学论断。是指: (1)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

(2)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而且人和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

(3)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生产实践,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93、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社会发展同自然过程一样,也是物质运动过程,并包含在总的自然发展过程中。 (2)社会过程同自然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94、人类社会的有机构成。

(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观念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2)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是指同

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社会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4)社会观念结构(意识形态)是指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 95、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构成。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构成。 96、生产力的内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是重点)

(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现实的客观物质力量。 (2)生产力有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者。其中劳 动者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首要的生产力。

(3)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是衡量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不 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是衡量人对自然认识能力高低的物质标志。劳动资料不等于生产资料 97、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选择)

(1)生产力的物质性:物质性等值于客观性①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人们只能在既定的、现存的生产力基础上进行生产。②生产力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是既得的东西,是不能自由选择的。③生产力是当代人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④生产力是由各种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是一种社会的、客观的物质力量。⑤生产力的状况是由既定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因而是客观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的社会性:生产力的运行离不开个人的劳动能力。但是,生产力并不是个人劳动能力简单相加的“算术和”,而是个人劳动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协作、分工等中介环节而形成的社会力量。这是一种在质上不同于个人劳动能力的总体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

(3)生产力的历史性:在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力不管如何发达,总是具有继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必然随着人们需要的变化和劳动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9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新大纲表述)

(1)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地说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2

(2)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中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素质产生新的飞跃,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而且会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进和应用,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对象不断扩大和深化。

(3)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加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99、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1)先进生产力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

(2)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相对于落后的生产力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3)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100、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关系。社会关系包括(社会物质关系 社会思想关系)(判断标准: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生产关系有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一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其他两个方面;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也就是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条件

10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体系中占重要地位,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表现在: (1)它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2)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

(3)它是判断人类历史上各种经济形态性质的客观依据。

(4)它决定生产关系中的其它两个方面,即产品分配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10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背诵)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发展变化)。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③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①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0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中,贯穿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基本内容是: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形成、性质和变革。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这条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104、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结构)的含义。

(1)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3)经济基础属于社会物质关系。 105、上层建筑(社会政治结构)的含义。(选择)

(1)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及设施。 (2)上层建筑系统可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又包括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治部门等设施。

(4)思想上层建筑(观念结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观点体系。 (5)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

(6)上层建筑反映的是社会政治思想关系。思想上层建筑的理论基础是哲学

社会风俗习惯不是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容易变化,是活跃的因素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最快 10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具大的反作用:①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②上层建筑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残余作斗争。③上层建筑对自己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己经济基础的要求。(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 用;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10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这两对矛盾之所以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因为:①两对矛盾三个方面构成社会整体,确定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②它们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是社会运动区别于其他运动形式的特殊矛盾。③这两对矛盾运动的过程体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般进程。

(2)这两对矛盾的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根本的,它决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3)这两对矛盾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08、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原理背诵) ,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

-(3)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实质上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和层

13

层反作用的关系。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 109、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命题方向、背诵)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表现在: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2)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31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者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表现出来。

11O、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是由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所引起的各阶级间的对抗和冲突。

(2)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革命阶级同反动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有所进步。 111、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选择)

(1)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本质),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113、社会意识的理论构成。

(1)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承担者,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社会意识的低级和高级层次划分,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根据社会意识是否是经济关系的产物,可分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2)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又称为社会观念结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观点体系。 114、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新增、选择、大题)

(1)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2)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

(3)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原理对于我们认识各种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揭示各种观念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阶级实质。例如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天赋人权”观念,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也有自己的自由、平等的人权观念,它在吸取历史上自由、平等观念的积极成分的同时,又赋予新的社会内容,形成高于以往一切阶级人权观念的新的人权观念。 115、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选择、大题)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是意识形态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1)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①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②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①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②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③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④创新功能。 116、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1)文化的本质:①文化是指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关联的。②在本质上,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人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示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形式。文化的内涵既体现在人们的活动成果和活动方式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产、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中。③文化作为自然的人化,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概念区分)

(2)文化的主要功能:①知识传承功能。②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③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④认识功能。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受到文化现象的制约和规范。⑤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 117、努力创建先进文化。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就是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把我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118.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新增、选择) (1)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积极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2)人类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是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3)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文明与文明形态,文明形态是文明的具体表现形式)

119、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1)社会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由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构成的。人的自觉活动是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和活动。

14

(2)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3)社会规律存在并实践于人的活动之中,但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客观性根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 (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是可以统一起来的,这就是尊重社会规律和发挥自觉能动性的统一。 (5)割裂二者的关系犯“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错误(唯心史观的两种理论表现):“唯意志论”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宿命论”则夸大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人的自觉活动,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120、社会进程是无数交错的力量形成的历史“合力”。

(1)历史合力的观点是恩格斯概括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进程的形成和趋势的基本思想。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总是从许多单个人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历史的最终结果就是由无数交错的力量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造成的。

(3)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 (4)历史“合力”的观点揭示了历史形成中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5)历史“合力”的观点透过历史中的偶然因素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6)历史“合力”的观点揭示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作用。 (7)社会历史进程既包含人的主观意志,即主观能动性,又具有客观规律性,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1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背诵)党群关系 (1)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4)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它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也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6)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7)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12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1)个人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个体。个人包括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对社会发展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指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2)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指政治上的领袖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策划者。②他们也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③杰出人物对某些具体事件不仅有深刻影响,能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有时甚至是起了决定性作用。④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作用,但只能对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他们的活动受历史条件制约。 123、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群关系)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包括: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不管到什么时候,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使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立于不败之地。

124、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05年已出题) (1)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 (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125、什么是社会形态?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

(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复杂的过程;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种社会形态。 (2)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①这一理论指出社会形态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我们只有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区分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发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本质和规律。②这一理论指出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从而提供了把握历史规律的可靠根据。

126、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规律性、必然性)和主体的选择性(能动性)。

(1)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性。 (2)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是指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历史主体不仅要使自己的活动符合客观对象的尺度,而且也按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尺度,影响和改造客体,使客体产生适合于主体的效益。

(3)历史主体的选择性与历史决定性的统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并不是对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否定,相反,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是一致的。 127、人的本质。(选择)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马克思就是从社会关系即社会性出发揭示人的本质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生物属性。

(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共性。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宣扬永恒不变的人性。

(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宣扬超阶级的“人性论”。 128、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选择)

(2)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3)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①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②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4)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应是两方面内容的结合。唯物史观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首先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即人的

15

2010年四大牛人版政治笔记(领航、启航、海天、海文)

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选择)7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2rmy0wtu64vbt01g9s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