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唐诗鉴赏复习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反馈练习

1、全诗主旨句是哪句?通过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由一场筵席来表达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2、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 答: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3、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

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对”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

“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4、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 “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5、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空间:室内(离堂华筵)→室外(别路山川)→遥想(洛阳古道)

6

时间:夜晚→拂晓

景色:银烛青烟、金樽绮筵→明月高树、长河晓天→悠悠古道

情感:相对无言、离情缠绵→时光催人、难舍难分→悠悠离情、此会何年

诗人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复习

专题总论

盛唐诗歌,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昂扬雄浑,具有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

7

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笔下得到充分反映。按题材来划分,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以创作方法来划分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

李白和杜甫各以自己的诗歌天才、广博而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建立各自的艺术风格,从各方面表现了这个伟大而变动的时代,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向高峰,他们不仅是唐代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这两个流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一、作者介绍:

张九龄,字子寿,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

8

代名相。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二、诗歌赏析:

1、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

答:“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 两句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2、“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答:“此时”“我”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3.三四句。如何理解“怨”和“竟夕”两词所包含的情感?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有情人多么深沉的感情!

9

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4.五六句为什么诗人“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这个细节描写,对于表达诗人怀远之情有何作用?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哀怨.

5.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如何理解蕴含其间的情感?

答: 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可这饱含我满腔的心意的月光,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 小结:

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

10

唐诗鉴赏复习

三、反馈练习1、全诗主旨句是哪句?通过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由一场筵席来表达朋友依依惜别之情2、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答: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3、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2e3c5unrq0zn011oo6h6et871df1c0194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