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掌握植物昆虫中重要目、科的主要鉴别特征。P101 (1)直翅目
中至大型。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或剑状,单眼2或3个。前翅狭长、复翅、革质,后翅膜质,能作扇状折叠。后足多发达、适于跳跃,或前足为开掘足。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腹末有尾须1对。雄虫大多能发音。不全变态。多数生活在地上,也有生活在土中的(如蝼蛄)。成虫多产卵于土中(如蝗虫、蝼蛄、蟋蟀)或植物组织内(如螽斯)。多为植食性,其中很多是植物的重要害虫。
(2)缨翅目
通称蓟马,体微小型。触角6~9节,丝状或念珠状。锉吸式口器。翅狭长,翅脉稀少,周缘具长缨毛。足末端具泡状中垫,爪退化。产卵器锯状、管状或无。过渐变态。很多种类行孤雌生殖。多数植食性,危害植物的花、叶、枝、芽等,而以花上最多;少数为肉食性,可捕食蚜虫、粉虱、螨类或其他种类的蓟马。
(3)半翅目
通称蝽。体小至中型,刺吸式口器,喙3~4节。触角丝状,3~5节。有或无单眼。前胸背板和中胸小盾片发达。跗节一般3节。前翅为半鞘翅。胸部腹面常有臭腺。渐变态。大多为植食性,刺吸植物的幼枝、嫩茎、嫩叶和果实,少数种类捕食其他害虫。
(4)同翅目
小至中型。刺吸式口器,喙3节,其基部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似出自前足基节之间。具翅种类前后翅膜质或前翅皮质。除粉虱及雄介壳虫属于过渐变态外,均为渐变态。不同类群体形变化很大,繁殖方式各样,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也有卵生和卵胎生。不少种类为植物的重要害虫,并能传播多种病害。
(5)鞘翅目
通称甲虫,体微小至大型。前胸发达,背板高度骨化。口器咀嚼式;触角形状不一,多为10或11节;单眼。前翅鞘质,盖住中后胸和腹部中胸小盾片多外露;后翅膜质,静止时折叠于前翅之下。跗节多为5节或4节。全变态。幼虫寡足型,头部发达,咀嚼式口器,一些钻蛀性种类完全无足。蛹多为裸蛹。植食性种类多取食植物的地上部或根部,也有的危害贮藏农产品。此外,还有肉食性、腐食性及少数寄生性种类。步甲科:前口式瓢甲科鞘翅上常有红、黄、黑等斑纹。
(6)鳞翅目
包括所有的蝶类和蛾类。主要特点是:体、翅被有鳞片或鳞毛;触角有丝状、羽状、球杆状等;口器虹吸式。全变态,幼虫为多足型,蛹为被蛹。成虫一般不危害植物。幼虫口器咀嚼式,绝大多数植食性,或食害植物的叶、芽,或钻蛀茎、根、果实,或潜食叶肉,或危害储藏的粮食等。成虫的分类,主要根据翅的脉序、斑纹等特征。蝶类和蛾类的主要区别在于:蝶类触角球杆状,静止时翅直立于体背,白天活动;蛾类触角非球杆状,形状不一,静止时翅呈屋脊状或平放体侧,夜间活动。
(7)膜翅目
包括各种蜂类和蚂蚁,体微小至中型,少数大型。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翅膜质,后翅小于前翅,以翅钩连锁,翅脉特化,有的翅脉非常简单甚至无翅脉。腹部第1节多向前并入胸部,形成并胸腹节;第2节常收缢成细腰,形成腹柄。也有一些种类腹部与并胸腹节相连处甚宽。分为细腰亚目和广腰亚目两个类群。雌虫具发达的产卵器,常呈锯状或针状,有的变为螫刺。全变态。幼虫通常无足,体软而色淡,但也有少数种类(叶蜂类)具3对胸足及6对以上腹足。蛹为裸蛹。食性复杂,很多种类是寄生性的,也有捕食性及植食性种类,以有益种类为多。
(8)双翅目
具膜质翅1对,翅脉简单,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前、后胸小,中胸大。全变态。主要包括蚊、虻、蝇3类。幼虫均为蛆式,食性复杂,植食性种类可蛀果、潜叶或造成虫瘿;腐食性或粪食性种类取食腐败动植物体和粪便;捕食性种类可捕食蚜虫和其他小虫;寄生性种类可寄生于昆虫或家畜体内。
第八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1.温度、湿度、光和风等气候因素分别对昆虫有哪些影响?P116 一、温度
(1)温度对昆虫的生态学意义
(2)适温区内温度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关系
①最适温区。一般为20~30℃,在此温区内,昆虫的能量消耗最小,死亡率最低,繁殖力最大,寿命适中;
②高适温区。一般为30~40℃,③低适温区。一般为8~20℃,
(3)温度对昆虫其他方面的影响:
①在可能生殖的温度范围内,生殖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②温度过低常会影响成虫性腺发育或不能进行交配活动而产卵量减少;温度过高常引起不育,特别是雄性不育。
③昆虫的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④在适温范围内,昆虫的各种活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昆虫的飞行活动对温度反应更为敏感。 二、湿度
?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就某一种昆虫而言,其适宜的温度范围可因湿度条件而偏移;同样,适宜的湿度范围也可因温度条件而偏移。 三、光
昆虫的可见光范围与人的不同,昆虫能见的光在250~700nm之间,即可见紫外光,而不可见红光。 因而可利用昆虫对光波的选择性灯诱杀害虫 四、风
风对昆虫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但对昆虫的迁飞扩散影响很大。有观察表明,昆虫在微风时,常逆风飞行,当超过一定风速时则顺风飞行。
2.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子是如何影响昆虫的?P119 第九章
1.何谓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可将分为哪几个时期?
病原物的侵入过程:是指病原物从病原物从与寄生接触,侵入寄主到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简称病程。分为四个阶段: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2.何谓病害循环?包括哪几个问题?
*病害循环:是指侵染性病害从寄主植物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主要涉及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是指病原物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场所渡过不利其生存和生长的冬天及夏天的 过程。病原物越冬和越夏有寄生、腐生和休眠3种方式。 (2)病原物的传播
1)自然动力传播:包括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或其他介体传播 2)主动传播 病原物还可依靠自身动力进行传播
3)人为因素传播 带有病原物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流动最为重要 (3)病原物的初侵染与再侵染
1)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中最初引起的侵染,称初次侵染或初侵染
2)初侵染植物上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经过传播,又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和健康的植物,称为再 次侵染或再侵染。 3.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有哪些?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
1)种子、苗木和无性繁殖器官;2)田间病株;3)病株残体;4)土壤;5)粪肥;6)昆虫等传播介体
4.试讨论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及流行变化的主导因素。P132
人们通常用“病害三角”来描述寄主、病原物、环境条件3者之间的关系。常用“病害四角”来描述这种关系,即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以外,还加入了人为因素。
导致病害流行必须同时具备3个因素:即病原物致病性强,繁殖量大;大量感病寄主植物的大面积集中种植;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的侵染、繁殖和传播等。 (一)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1.寄主植物
(1)感病寄主植物。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先决条件。在感病品种上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繁殖量大,多循环病害循环周期短,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病害易发生和流行。 (2)作物感病品种的栽培面积及分布。特别是单一种植感病品种,容易 2.病原物
(1)病原物的致病力。病原物致病力强弱不同,当存在致病力强的菌系时,就会造成病害流行与危害。 (2)病原体的大量繁殖和有效传播. 3.环境条件
影响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包括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雨量、雨日、雾、露和光照等)、土壤因素、生物因素、耕作和栽培因素等。
温度和湿度是病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生态因子。例如,棉花、水稻均为喜温作物,如遇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就容易诱发
土壤和栽培条件是影响病害局部流行的重要因素。例如,砂质土壤有利于多种线虫病的发生;十字花科植物的根肿菌在酸性土壤中发生较重;茄科青枯病在偏酸性土壤中发生较轻;施用石灰能有效地防治多种病害。
(二)引起病害流行变化的主导因素
在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等多种因素中,任何一种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导致病害流行的变化。通过对病害流行变化进行具体分析,就会找到其主导因素。
5.何谓种群?种群结构包括哪些方面?熟记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模式。P137
种群:是种下的分类单元,是指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种群结构即种群的组成,是指种群内不同状况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主要包括性比和年龄组配等。 6.何谓群落和群落演替?
*群落:是在一定空间或一定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个单元。
群落演替:是指经过一定的发展历史时期及物理过程或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从一种群落类型逐渐演变 成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
7.病虫害预测的方法有哪些?
*病虫害的预测方法:专家评估法,类推法,数据统计模型法和系统模拟模型法。各法的优缺点P142 现主要按照后种分类方式简要说明如下: 1.专家评估法
该方法是广泛采用的预测方法,是以专家为对象索取信息并利用专家的直观判断能力、经验和特有的思维推理方式,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归纳专家意见,进行病虫害预测的一种方法。此法比较适合因素多、关系复杂,且难以取得定量数据和难以建立模拟模型的病虫害预测。 2.类推法
该方法是长期观察到的一些现象的简单归纳,比较适用于环境相对稳定的特定地域和病虫害系统的结构比较简单或有明显的主导因素或阈值,利用与病虫害发生有相关性或同步性的某种前兆现象或明显的生物、物理现象作为指标,推测病虫害发生始期或发生程序。一般以定性的短期预测为主,常用的如物候预测法、指标预测法、发育进度预测法和预测圃法等。 3.数理统计模型法
该方法是将系统当作“黑盒”处理,不一定追求内部机理,只要寻找相关的调查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相似性、周期性便可进行预测。建立预测公式需要大量规范的调查数据、数理统计方法和一定的计算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充足的和高质量的数据。此方法适用于哪些只有1个或少数几个流行主导因素、有限的地域和时期的短、中、长期定量预测。需要注意的是,数理统计方法注重共性和一般状况,预测特殊情况下病虫害的发生能力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