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1.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
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 A. 佛教的因果循环 C. 道家的无为而治
B. 法家的严刑竣法 D. 儒家的天人感应
2. 南宋熹定二年(1209年),朝廷“赐朱熹溢曰:文。”;淳祐元年(1241)正月,周敦颐、
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而王安石被移出从祀的行列。这些作法( ) A. 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 旨在恢复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 C. 表明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 D. 使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
3.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
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这表明作者认为( )
A. 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 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
C. 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D. 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4. 下列图示中所示的生产技术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①②
5. 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
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C. 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D.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6. 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
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 ②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③民间私印有损朝廷权威 ④私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
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 A. 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C. 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B. 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D. 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8.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对这
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
B.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C.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D. 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9.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
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A. 国家政策的影响 C. 元朝的高压统治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科考功名的需要
10.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
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B.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C.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D.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1.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在此过程中,教育起到了积
极的推动与传播的作用。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儒学产生之初,以口语传播为主,呈现出以识字认文教育相融一体的特点。孔子创办私学,口授其说,弟子耳受其言,言传身教得到了最佳的普及效果。可以说,私学是儒学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传播与普及途径。
——刘平《普及与推广中华儒学经典的思考与献议》
材料二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
——摘编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三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时代儒学教育的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儒学在民间的推广,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3)据材料三,朱熹在基础教育方面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4)据上述材料回答,教育对于儒学的作用及当今我们如何对待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