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一)
按给药方式分类: 1.胰岛素
2.口服降糖药主要有5类:
磺脲类
第一代磺脲类:甲磺丁脲(tolbutamide)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 第二代磺脲类: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格列齐特(gliclazide)
格列吡嗪(glipizide) 格列喹酮(gliquidone)
第三代磺脲类:格列美脲(glimepiride) 双胍类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 餐时血糖调节剂 一、胰岛素
1胰岛素分类
1.1.超短效胰岛素:有优泌乐(赖脯胰岛素)和诺和锐(门冬胰岛素)等。本品注射后10~20分钟起效,40分钟为作用高峰,作用持续时间3~5小时,可餐前注射。 1.2.短效胰岛素:有猪和人胰岛素两种。诺和灵R、优泌林R和甘舒霖R为人胰岛素。本品注射后30分钟开始作用,持续5~7小时,可用于皮下、肌肉注射及静脉点滴,一般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
1.3.中效胰岛素:有诺和灵N,优泌林N和甘舒霖N。本品注射后3小时起效,6~8小时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为14~16小时。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注射的剂量有关。中效胰岛素可以和短效胰岛素混合注射,亦可以单独使用。中效胰岛素每日注射一次或两次,应根据病情决定。皮下或肌肉注射,但不可静脉点滴。中效胰岛素是混悬液,抽取前应摇匀。
1.4.长效胰岛素(包括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如来得时(甘精胰岛素)、诺和平(地特胰岛素),本品一般为每日傍晚注射,起效时间为1.5小时,作用可平稳保持22小时左右,且不易发生夜间低血糖,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亦较少;国产长效胰岛素是鱼精蛋白锌猪胰岛素,早已在临床使用。本品注射后4小时开始起效,8~12小时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约24小时,其缺点是药物吸收差,药效不稳定。长效胰岛素一般不单用,常与短效胰岛素合用,不可作静脉点滴。
1.5.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30/70/、50/50、70/30)预先混合的胰岛素制剂,如诺和灵30R为30%诺和灵R与70%诺和灵N预先混合的胰岛素。选择30/70或50/50、70/30是根据病人早餐后及午餐后血糖水平来决定早餐前一次剂量皮下注射;根据病人晚餐后及次日凌晨血糖水平来决定晚餐前皮下注射剂量。
2胰岛素药理作用
(1)对代谢的影响 ①糖代谢: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的降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
②脂肪代谢: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抑制脂肪的分解,减少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 ③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2)促细胞生长作用: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发挥促细胞生长作用
3作用机制
胰岛素+胰岛素受体α亚单位→酪氨酸蛋白激酶→→→第二信使(磷脂肌醇系统)→细胞效应
4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 ? ? ?
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
对合理的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仍然未达标的Ⅱ型糖尿病患者。 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及感染应激等。
对难以分型的消瘦患者,均可使用胰岛素治疗。
5胰岛素的副作用
? ? ? ? ? ? ? ?
低血糖反应:多见于胰岛素剂量过大;未按时进餐;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 皮下脂肪营养不良 胰岛素过敏 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抗药性 胰岛素水肿 屈光不正 体重增加
按作用机制分类:
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1. 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磺脲类降糖药(SUs)
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2. 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双胍类(二甲双胍) 3. 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 4. 胰岛素增敏剂(TZDs): 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
1. 1 胰岛素促泌剂
? 通过作用于胰岛β细胞膜受体,促使胰岛素释放,从而产生降糖效果, ? SUs:治疗T2DM的主要药物之一。
? 餐时血糖调节剂 :新型降糖药----那格列奈、瑞格列奈
1.1.1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
? 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刺激胰腺β细胞释
放
胰岛素;
? 胰腺外作用机制:增加外周葡萄糖利用,第1、2代可能继发于葡萄糖毒性作用
的改善。第三代亚莫利可增加胰岛素
1.1.2磺脲类药物适应症
?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首选);
?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
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FPG<13.9mmol/L、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1.1.3禁忌症
?1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 ?对磺脲类降糖药物过敏者;
?在发生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或并有严重慢性合并症者; ?在有应激情况下,如有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
1.1.4副作用
?低血糖:主要因素有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体重增加
?其他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
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影响缺血预适应。
1. 2餐时血糖调节剂
Repaglinide (瑞格列奈) Nateglinide (那格列奈)
1.2.1适应症
? ? ? ?
正常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 不能使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剂的肥胖或超重患者; 不能固定进食时间的患者;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1.2.2副作用
? ?
耐受性良好,对血脂代谢无不良影响;
仅少数患者有轻度的副作用,头昏、头痛、上呼吸道感染、乏力、震颤、食欲增加,低血糖。可增加体重;
? 低血糖发生率较SU低,且多在白天发生,而SU则趋于晚上发生。
2. 抑制肝葡萄糖生成的药物:双胍类药物 2. 1 作用机制
?
抑制过多的内源性肝葡萄糖生成是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是改善肝脏对胰岛素的抵抗,抑制糖异生的结果。 ? 改善周围组织(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 减轻体重:可减少内脏和体内总的脂肪含量,主要是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的结果; ? 其他:增加肠道利用葡萄糖、抑制脂肪酸氧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血脂异常。
2. 2适应症
?2型糖尿病病人一线用药,肥胖者首选; ?对糖耐量异常病人非常有效,有预防作用;
?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 ?1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联用,可加强胰岛素作用,减少胰岛素剂量; ?在不稳定型(脆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可使血糖波动性下降,有利于血糖的控
制。
2. 3二甲双胍禁忌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
?严重肝病(如肝硬化)、肾功能不全、慢性严重肺部疾病、心力衰竭、贫血、缺
氧、酗酒;感染、手术等应激情况。
?妊娠期妇女;年龄>80岁;进食过少的患者。 ?有乳酸酸中毒史,明显的视网膜病。
?由于抑制线粒体的氧化还原能力,二甲双胍不适用于线粒体糖尿病患者。
2. 4 二甲双胍在T2DM治疗中的作用
?控制血糖:不增加体重,不产生低血糖,无高胰岛素血症 ?增加肝脏和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肝脏:降低空腹血糖
肌肉:帮助保持一整天的血糖水平
?降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脂质异常,血凝异常,直接血管作用
3. 减少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主要抑制α-淀粉酶,作用于大分子多糖的消化过程; ?伏格波糖:选择性抑制双糖水解酶(麦芽糖酶、蔗糖酶) ?米格列醇:同上
3. 1 作用机制
?可逆性(竞争性)抑制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α-糖苷酶,延缓其将淀粉、寡糖、
双糖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减慢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使餐后血糖高峰低平,降低餐后血糖。
?作用部位在小肠上段,持续约4~6小时。
?对葡萄糖的吸收过程没有影响。对空腹血糖无直接作用,但可通过降低餐后高血
糖、减轻葡萄糖的毒性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而轻度降低空腹血糖。
3. 2适应症
?空腹血糖在6.1~7.8 mmol?L-1 、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是单独使用AGI最
佳适应症
?空腹、餐后血糖均升高的患者,可与其它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