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相同装置同等水位流出等量水用时一样。 过程与方法:
1.探究记录100毫升水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2.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并实际测量。 3.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2.对科学探究提出有依据的猜测,对研究数据和结论提出质疑 3.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流水计时的原理。
难点:发现实验过程中水流速不均匀的特点,寻找原因,尝试改良。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透明的矿泉水瓶(教师课前已经在瓶盖扎了一个小孔、已经去掉底部)、胶带、铁架台、量筒、秒表。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练习秒表的使用
①功能键:把功能调到计时状态(0:0000)。 ②计时和暂停键:开始计时,暂停计时。 ③复原键:将计时状态复原(0:0000)。 一、视频引入 师播放视频:水钟。 生观看视频。
师提出问题:你从视频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预设:(1)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它是根据等时性原理来滴水计时。(2)根据等时性原理来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3)中国的水钟,最先
1
1
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4)利用水流,也可以计算时间,因为水的流动和香的燃烧都是一种运动,时间和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表现出流逝的时间,量度时间离不开运动。)
师引出并板书课题:用水测量时间。 二、认识古时候的水钟 1.阅读资料
师:古时候,人们用水来测量时间,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古时候的水钟。 师出示资料:①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抱着箭杆,箭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受水型”水钟)②“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两种“水钟”是怎么来报时的?
生阅读资料,思考。(预设:“泄水型”水钟: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2.讨论
讨论:①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成计时的工具的?②“水钟”的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①古人发现,一定直径流出水的速度是有规律的,滴水的时间是一样的,由此想出用流水来计时,并且发明了滴漏。②引出滴漏实验。)
三、探究实验:滴漏实验 1.滴漏实验
师出示材料:透明的矿泉水瓶(瓶盖扎了一个小孔、已经去掉底部)、胶带、铁架台、量筒、秒表。
师引导学生实验(一):1.把一个透明塑料饮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慢流出。2.在瓶盖扎孔处用胶带封住,将它倒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并在瓶口下方放置一个量筒。3.在瓶中装 300毫升水,揭掉胶带,观察并记录从瓶中漏出 100毫升水(量筒计量水漏出的的体积)需要的时间(用秒表测量)。重复观察3次,每次所需要的时间相同吗?
300毫升水滴漏出10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 1
1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师引导学生实验(二):1.用这个实验装置(瓶内还是装有300毫升的水)滴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的水到量筒内,分别需要多少时间?(先推测)2.用秒表实际测量。(后实测)
3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 滴漏出的水量 推测 实测 2.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
①在刚刚的滴漏实验中,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预设:水流速度不固定,随着水量的减少,水流速度变慢。)
②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预设:让瓶内的水位不变。)
③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预设:宋朝的燕肃,给我们的水钟增加了一个分水槽,让水一直保持满的状态,多的流出去。)
四、课后思考并探究
瓶盖上的小孔如果扎得大一点,同样是滴漏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300毫升的水,所需的时间和之前测得的时间一样吗?
(预设:测得的时间比之前短,因为小孔大,水流速度快。) 五、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时候的水钟:“泄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
滴漏实验:瓶内水位越高,水流速度越快;瓶内水位越低,水流速度越慢。
10毫升 50毫升 300毫升 教科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