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生指导
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表现和教育启示,选择题经常考 发展规律 顺序性 表现 教育启示 遵循一定顺序,由低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到高 助长,陵节而施 阶段性 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不搞“一刀切” 特征和发展任务 不平衡性 统一方面发展速度,抓住“关键期” 不同年龄阶段不平衡,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互补性 个体差异性 身身互补、身心互补 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不同个性发展程度和因材施教 速度不同 *关键期:是指身体和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伦兹提出)
新生儿和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神身体发展的特点 1.骨骼:养成好习惯,防止驼背
2.肌肉:避免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的动作 3.神经系统 4.心脏和呼吸系统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力、思维(认识发展) 2.丰富性、稳定性、深刻性不断增强(情绪情感发展特点) 3.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三个阶段
①生理自我:3岁左右 ②社会自我:小学阶段
③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三、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1.认知发展的机制
图式(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平衡 2.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小学生处于这一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小学生阶段:六七岁至十二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4.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最近发展区:教学时要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较高的水平——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 小学生学习指导 一、学习概述
概念: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二、学习理论 *重点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区分基本观点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经典实验——饿猫打开迷笼) 试误说: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次较为完整的理论) 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2.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基本规律: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 掌握概念* 普雷马克原则(祖母法则):用喜欢的行为(高频)作为不喜欢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再现、动机四个子过程)
强化的三种形式: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二)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发现学习的创始者,学习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观(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 教学观
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学校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应以接受学习为主)
接受学习: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主张废除教师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心理学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创始人:皮亚杰
建构主义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补性、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 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教学启示:
①探究学习;②支架式学习;③情景教学;④合作学习 三、学习策略 1.分类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2.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
2024下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学霸笔记05 第二章 学生指导2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