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办学理念
在办学理念方面,我校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手段,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办学理念;从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实现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通过对于学校有关领导和师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显示: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部分受访者对学校的重要意义比较了解,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职校企合作更能给高职发展带来许多现实利益。
2、专业建设
我校适应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要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并且依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确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以财经管理为主,工、管、经、文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依托多年办学过程中积累的优质资源,优化整合专业建设,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相适应的中职专业结构,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校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初步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库。
4、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对此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资料查阅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课题组了解到几所院校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院校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各个专业都推行了“订单式培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一定的数量,提前预订毕业生,企业出资用于学生的学费补贴、奖学金等,并参与课程的共同开发和教学管理,多家企业出资设立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
5、实训基地建设
6
对几所学校的调查显示,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这些院校成果丰硕,形成了校企投资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调查发现,由于不同的中职院校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各自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也不相同。有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又有学校主导的实训基地和企业主导的实训基地及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不同形式的培训基地优势互补,不可替代。
(二)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虽然我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现将存在的问题简要归纳如下:
1、合作层次不高,深度不够 被调研的中职院校,都与企业开展了合作教学,有的学院校企合作的企业数目达数百家,但是这些合作大多处于较浅层次。 一些院校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意识淡薄,没有把它上升为一种学校办学模式的高度来认识,合作的意识不强,合作的诚意不足,合作的力度不够。常见的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
2、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 (1)缺乏法律和政策保障。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地方政府并未在《职业教育法》允许范围内制订具体实施条例,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2)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角色定位不明确,组织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宏观调控(包括组织、领导、保障与统筹规划、监督方面)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3)校企合作缺少组织和领导保障。大多数中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领导,没有建立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没有成立由学校和企业领导共同参加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由于缺乏组织上的保障机制,各系部、各处室就不能按照学校统一布署,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从建立符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以及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
3、校企合作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用有限 中职院校虽然对校企合作持积极态度,但很多学校缺乏战略眼光,看重的是企业的资金投入以及合作所带来的
7
招生宣传效应。部分院校在校企合作对象的选取上没有结合自身专业设置的实际仔细考虑,有些企业在提供实习岗位方面,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力型”岗位,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型”岗位则很少提供,在实践经验传授方面,缺乏师傅的真传,多数学生在实习之后,对岗位技能只能达到肤浅了解的程度,实习难以达到真正锻炼专业技能的预定目标。
4.学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缺陷 中职院校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主要原因还是中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不明显。 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比较弱,专业建设缺乏内涵,对市场发展的信息不够通畅,师资水平不高,教师专业知识不能适应技术发展,教材内容落后,从而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水平不能得到企业的认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开展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借鉴国 内外的成功经验,对于政府、学校和企业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校企长效积极合作的体制机制 应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这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校企合作状态下,我国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行政职能,把参与职业教育作为评估企业资质的法律指标,这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个长效机制保障。政府还应制定相关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企业参与教育的贡献大小,对其进行相应的税收倾斜和政策照顾,这是刺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的一个有效手段。出台落实校企合作政策的具体措施,使校企合作制度化。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今后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无论是办学经费,还是其他社会资源,如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科研立项、各类评奖活动等,都应向职业教育倾斜,改变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增强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实力和对企业的吸引力。
2、加强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合作办学是通过毕业生的培养方(高职院校)和需求方(企业)的密切配合,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增加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建设起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适应工学结合并富有特色的系统化课程体系。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学校必须对
8
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必要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学校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并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要达到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订单式培养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
2.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都在为培养“准职业人”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甚至合作的目的就是推荐(安置)毕业生就业,而企业在履行基本的社会义务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外,更加关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把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了 一起,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达到技能过硬的教学要求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七、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在时间短、经费少的条件下,基本上完成了开题时的预期目标,但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1.本课题需要对诸多企业和中职院校进行调查,由于人员、时间和财力的限制,在异地的调查只能在短期完成,因而存在取样不全面,调查不够充分的缺陷。 2.调查组某些成员教学任务较重,用于课题研究的精力有限,对于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不够全面,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
3.如何使中职院校与企业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对接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9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