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政治二轮练习专项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学生版)
【解读考纲】 课标分解 考纲细化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把脉高考】
1、从内容分布上看,考查的重点有: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与意义。 注意模块内的知识综合。
3、2024年备考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深刻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力量。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作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及措施是重要考点。 【知识体系构建】
【真题剖析定位】
〔2024安徽卷〕7.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表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24天津卷〕2.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024海南卷〕2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动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
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3〕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角度,就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两条建议。〔4分〕
〔2024福建卷〕39、〔42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当前弘扬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雷锋,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诗篇。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10分〕〔要求:①写出倡议书内容的提纲;②不得显示个人身份的任何信息。〕
〔2024江苏卷〕22.《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2024江苏卷〕37.如今,人们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意识日渐浓厚。然而,更多的人把过传统节日当成普通假日来休闲,过节缺少文化内涵(即通常所说的“文化味冶)。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弘扬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比,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令人忧心的问题。
传统节日文化由主题、习俗和仪式等组成,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后,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许多节日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青年人的文化诉求不相适应。这在根本上形成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冲击。
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淡漠,更喜欢过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他们对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式感到繁琐,对诸如贴春联、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的内涵认识模糊,甚至对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主题缺乏了解。
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经济价值,对如何度过传统节日缺乏适时的引导、组织和资金支持。以前过节时城乡基层组织还开展文化气氛浓厚的节日文艺演出等活动,现在很少看到这些渗透文化内涵的热闹场景。
当然,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味并不是说要照搬旧时的习俗和仪式。我们要在继承传统节日的核心主题中,变革过节的方式。现在确实也出现了多样化过节方式,比如拜年用电话、短信、视频等表达问候,清明节用植树、献花、赋诗等寄托哀思。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新民俗如何才能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节日的文化意义,让人们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3〕端午节即将到来,你设计一个有助于吸引中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活动的意义。〔6分〕
(2017·新课标全国卷)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17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2017·北京文综)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
2017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表达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归纳1】灿烂的中华文化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含义 历程 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萌动——春秋战国、诞生——秦统【一】发展——汉代、强盛——隋唐、扩展——宋元明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文明的标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表现与见证 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史书典籍以其自身的传承性,成为中华一脉相承的见证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呈现鲜明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在交流中展示自身的特征,同时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呈现多样化。 中华各民族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习俗等因素,在文化上呈现多样化。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既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又有中华民族的共性。 地域性 民族性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1)感知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中华文化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智力支持。 文化与社会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①中华文化能够影响人:影响人们的交往活动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文化与人 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呈现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能够感染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表达时代性。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传承 文化交流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文化发展的主创造的主体。文化发展应该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体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突破归纳】弘扬中华文化的必要性 (1)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蔓延和发展的标志。民族文化在民族成长和壮大中始终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觉醒,总是起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的衰落。
(2)从文化的历史使命看:中华文化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到了近代出现了没落。要想推动中华民族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的振兴,必先振兴文化,实现文化的伟大复兴。 (3)从文化自身与现实的关系看: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标志。 【典题探究】
【例1】【辽宁省五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联合竞赛试题】有人说:“中华文化是在台湾人的骨子里,流在血液里,喝在水里,是DNA。能改变吗?不能。”这说明 A、台湾文化通过中华文化表现出来 B、台湾文化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 C、中华文化存在于台湾文化之中
D、中华文化可以分为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
【例2】[2017?广东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