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艺术精神(论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艺术精神》中的“为人生的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报告

《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徐复观先生继《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之后的又一部重要专著,也是在现代视野之下研究中国艺术精神的奠基之作。该书体制宏大,创论颇多,主要对中国艺术史上以庄子为线索、以山水画为落实的一脉艺术精神进行了溯源与讨论,至今对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全书的理论核心,是以庄子为中国艺术精神真正的开创者,然而其中篇幅不多的关于儒家艺术精神的讨论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孔子的乐教

徐复观先生在第一章中就提出: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明显最明显而又最伟大的艺术精神的发现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孔子是第一位将自己人格向音乐中的沉浸、融合。

在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当中,第一章首先以古籍为参考,对“乐”的产生时间进行了一个大概的推测,得出“乐比礼出现得更早”的结论。而《论语·泰伯》中择优“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夫子把音乐不自觉地分了三层,其一:“曲”、“数”,是技术层面;其二:“志”,精神层面;其三:“人”,人格层面。(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于师襄\而西方古典乐着重强调第二层。在这一系列的论述,我非常惊讶于孔夫子在”礼“与”乐“之间的整合,并震惊于通过”乐“而及于政治的思想。徐复观先生继续将孔子的关于礼与乐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深化,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因为乐是通过感官而来的快感,通过感官以道为乐,则感官的胜利作用不仅不会与心志所追求的道发生摩擦,并且感官的胜利作用已完全与道相融,转而成为支持道的具体力量。此时的人格世界,是安和而充实发扬的世界。”

二、仁与乐的统一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音乐必须要做到“仁”,否则并不合“礼”,这样会导致人心败坏和政治的混乱,而音乐与仁的内在联系是“中和”。《尚书·尧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荀子·乐论》:“乐者天下之大齐”,《礼记·乐记》:“乐者为同”。《礼记·儒行篇》:“歌乐者仁之和也”。徐复观:“仁者必和,和中可以含有仁的意味。”这章中,很高明的一点是,复观先生从孔夫子的“乐而不淫”及于希腊的“酒神精神”,并以“淫”为分。此处的“淫”训“过度”。

徐先生还提出:“若是仅为了给情绪以满足,则顺着这种要求辖区,情绪的自相鼓荡是无止境的,乐的本身也自然会向“淫”向“流”的方向发展,这便更回头去助成情绪的鼓荡,使人间世成为希腊神话中酒神的世界和今日从美国开始的摇滚舞的世界。因此,孔子便指出‘乐而不淫‘的准绳...”

三、音乐的教化作用

徐先生的儒家艺术论从儒家的乐教精神出发,他认为,孔子对于音乐的推崇的根本原因是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从而实现在政治上的教化目的,提升主体修养的作用。徐先生认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一主张充分体现出儒家“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精神,也就是说,音乐是儒

家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虽然,艺术的美是独立的,但合乎“乐教”的却只有“尽善尽美”的音乐,这也体现出儒家“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精神。

四、音乐作为艺术本性的美

在对儒家的音乐理论进行了说明后,佛观先生则对音乐艺术价值的根源进行了讨论。在这一部分,徐先生认为儒家的美学思想是“为人生而艺术”,所以在其最高境界中得到自然的统一,并“在此自然的统一中,仁与乐是相得益彰的。”

而《乐记》中有:“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所以“乐系由性的自然而感的处所流出,才可以说是静;于是此时由乐所表现的,只是’性之

德‘。性德是静,故乐也是静。”那么我们也就知道了,音乐的艺术价值本身是于与人性的契合。这与前面所论述的部分也观点合流。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儒家重视音乐都是立足于音乐对于实现政治教化和人格修养的功能,这就形成了儒家乐教的美育功能。徐复观则将儒家文化定义为“现实的性格”,强调儒家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特点,并将乐教精神放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发展史中,找到了中国艺术所蕴含的艺术精神的典型之一一“为人生而艺术”。徐复观的“为人生而艺术”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西方的“为人生而艺术”的口号,他是立足于儒家关注现实、积极入世的文化特征而言的。

中国艺术精神(论文)

《中国艺术精神》中的“为人生的艺术精神”——《中国艺术精神》读书报告《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徐复观先生继《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之后的又一部重要专著,也是在现代视野之下研究中国艺术精神的奠基之作。该书体制宏大,创论颇多,主要对中国艺术史上以庄子为线索、以山水画为落实的一脉艺术精神进行了溯源与讨论,至今对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全书的理论核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1w7n7t84r6tzp834d3b207lq1bb5x01eg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