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2项目背景
说明 学校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工业重镇——黄石市。黄石市工业基础雄厚,“十一五”期间全面实施了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三大战略”,大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两型社会”建设, 在转型和调整中发展,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一五”末,本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53.78亿元,年均增长19.9%。 黄石“十二五”规划确定了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特钢、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发展定位,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为发展目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机械制造、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能源行业等九大产业集群发展。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及医药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把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作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根本抓手,重点加快发展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化工等四大接续替代产业。 黄石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但是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等行业技能人才紧缺。仅以黄石市2011年第四季度人才需求为例,机械制造业、电子电器业、交通运输业的需求与用工比都在15%以上,需求量超过万人,其中用工企业需求量最大不是工程师,而是高技能人才。由于黄石过去是老工业基地,现有技师、高级技师年龄结构偏大,高技能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造成很多企业难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局面,阻碍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依托具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的职业学校培养毕业生和培训企业职工来充实。黄石地区已建立了省级技能定点培训机构17家,我校排名首位,除我校外,大多培训机构年培训量有限,培训层次低,无法满足黄石地区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校经过近50年发展和建设,以机械、电子类专业为特色,是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肩负着学生实习、技能培训与鉴定、校外培训等职能,年培训量达3000人次,已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培训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因此,依托我校实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是加快黄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提升我校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更好地为黄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简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高技能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总体情况。
2
表1-3工作基础
说明 按照本通知“申报条件”要求,分专业(拟申报的专业)简述培养高技能人才具备的条件和已有的工作基础。 ,学校开设有模具、汽车、机电、焊接等十几个专业。学校办学历史悠久,为本地企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技能人才。学校在专业建设、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我校现有教职工292人,专任教师191人,其中,具有高职级称教师3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55%;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65%。专任教师中工程师、技师及高级技师等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50人,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49人,“双师型”教师占54.7%,兼职教师122人,其中具有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和技师资格的实训教师占实训教师总数的53%,学生5480人(不含第三年在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师生比1:17.5。 学校有全国优秀教师 3人,省级骨干教师10人,省级金牌教师1人,黄石名师5人,黄石市杰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市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20人,技术能手5人,30%以上的专业课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拥有技师或工程师职称。 学校有完善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从企业选拔优秀的现场专家、优秀技师、能工巧匠来校任教,现有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36 名担任学校培训顾问或教师。 基地依托的四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中,焊接专业现有专任专业教师8 人,高级讲师2人,技师 2 人,企业兼职教师4人,其中具有技师以上职称的2人。市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 2 人,焊接专业教师多次指导学生在全省技能比武获奖。建有一个800平米的焊接实训基地,每年培训人数200余人次。焊接专业常年山推公司、三一公司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机电专业现有专任专业教师18人,其中,高级讲师8人、技师10人。黄石市杰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2 人,市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5 人, 李新生老师曾派往新加坡学习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技能训练,技术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徐应中老师多次指导学生在全省技能比武获奖。建有近十个机电专业各类实训基地,每年培训人数600余人次。 模具设计与制造现有专任专业教师12 人,其中高级讲师6人,技师8 人。省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3 人,市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4 人。罗铁军老师多次指导学生在全国、全省技能比武获奖。建有一个1300平米的模具实训基地,每年培训人数达500余人次,基地多次承接湖北及黄石地区各类钳工技能比赛。模具常年与黄石锻压有限公司、富士康集团等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开发、制定相关培训实习方案,理论结合实践,极大的缩短了学生上岗磨合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汽车制造与维修现有专任专业教师10 人,其中高级讲师4人、技师5 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 人,市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3 人,王青云老师曾派往新加坡学习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技能训练,从企业聘请了3名技术能力高,敬业精神强的实践教师担任学生实习实训教学。建有一个600平米的汽车实训基地,每年培训人数300余人次。汽车专业常年与黄石离合器厂、黄石三丰智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武汉神龙汽车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学校还利用教师空余时间,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与技术服务,学习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学校每年从校企合作企业中选拔一批优秀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或担任专业指导,学校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校企交流机制。 3
二、项目实施工作思路与工作目标 表2-1项目实施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简述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是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振兴计说明 划,培训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等。 基本思路:简述开展培训基地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建设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要求,以实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强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为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指导 思想 力服务。 通过实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实力,以培养振兴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不断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为本地区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推动本地区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积累培训经验,总结培训的基本规律,为规范化、系统化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以四个专业建设项目为重点,新建和改造四个实训基地(室),提高培训装备的水平,保证培训耗材的供应,为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优良的实训环境,针对不同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内容,合理设置课程,开发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相适应的教材,形成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创新培训方法,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优化培训过程,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送一批教师到国内外培训机构学习深造,提高教师的实践实践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打造一批名师;加强与企业合作,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制定培训实基本 思路 习方案,共建培训实习基地,聘请企业高级技师、技师来校任教,提升培训能力。通过建设、构建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体系,形成培训基地了规律性、创新性的成果。 在建设项目过程中,建设目标(总体目标和分段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建设内容、项目经费、验收要点、管理措施具体,真正做到项目目标可量化,项目任务可实现,项目内容可完成,项目经费可执行,管理措施可操作。同时邀请政府、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及教育专家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发挥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项目建设的作用,加大项目建设中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力度,注重建设项目科学性、可行性,确保完成各项建设目标。
4
表2-2项目实施工作目标
简述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总体目标要按照本通知“总体工作目标”和“项说明 目产出”来制定。阶段目标按2012-2013年度和2013-2014年度来实施,体现可量化、可监测。 学校通过实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积极探索本地区适应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推动本地区产业优化升级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基本规律,加强与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合作,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开发等活动,通过四个专业的建设,从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培训装备和总体 目标 能力评价等方面构建完备、系统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通过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增强规模化、系统化培训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基地项目实施两年后,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人数超过3000人次,其中年培训高技能人才人数超过1500人次,形成规模化培训示范效应。通过实施培训基地项目,总结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提炼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为基地建设和规范化、系统化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培训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1、2012-2013年度 立足湖北及黄石本地行业企业,根据学校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改革,制订各专业的人才培训模式,构建技能模块化的培训课程体系。邀请企业技术骨干,紧密结合岗位工作实际,编写7本具有职业特色的培训教材。选派6人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并对培训教师进行考评员培训,并取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培养4名专业带头人,8名专业骨干教师,聘请8名企业技术骨干。在学校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购置相关设备,建设培训基地。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技能评价模式,突出技阶段 目标 能考核,促进学生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与企业合作,建立2-3个校外培训基地。实现各专业高技能人才1200人次的技能培训规模,总结培训基地建设经验。 2、2013-2014年度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训模式, 完善各专业培训课程标准及实施方案,编写8本具有职业特色的培训教材。选派6人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并对培训教师进行考评员培训,并取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6名专业骨干教师,聘请4名企业技术骨干。完善培训基地管理制度,建立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建立2-3个校外培训基地。实现各专业高技能人才1500人次的技能培训规模,开展兄弟院校同类专业师资的提高与技能训练和成果交流。 5
三、项目实施工作重点及内容
表3-1 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职业)建设计划
1、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1)培训模式改革与培训课程体系构建 立足汽车制造维修与服务行业,根据学校汽车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工位驱动”的培训模式改革。以汽车维修工位所要求的技能与素质为依据,结合学生实践技能掌握规律,实施“工位驱动”人才培训模式。 以汽车制造与维修行业工位为导向,构建汽车维修工位知识技能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将培训的内容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训练3个大的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培训课程,并制定每门培训课程的课程标准。 2)教材开发 紧密结合岗位工作实际,编写具有职业特色的培训教材。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核心课程与技能培训课程的教材编写,使教材能紧密结合工作岗位,满足工位教学需要,同时成为企业培训教材。 3)师资建设 建立兼职教师准入制度,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教研和技术服务水平。根据学校教学要求,每年选派3人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1-2个月,并对培训教师进行考评员培训,并取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通过进修、学习交流、企业锻炼、出国学习等途径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6名专业骨干教师。 4)培训条件建设 结合学校专业建设的要求,参考国内其他院校汽修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在学校现有汽修设备、实训室的基础上,购置相关设备,建设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含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汽车整车实训及维修、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汽车钣金等五大功能的培训车间。 5)技能评价 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技能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生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以学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平台,在学生中推行“双证书”制度。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2、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选择黄石本地、武汉城市圈的汽车生产与维修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力争与汽车制造与维修企业达成合作,建立2-3个校外培训基地。与合作企业协调制定培训方案,开发专业教材,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深化和完善一体化教学督导和评价制度,在同企业一道实施的技术技能比武以及参与行业、政府部门组织的大赛中锻炼师资,检验学生的培训效果。使校企合作成为专业教学的直接推手和有力保障。 3、提炼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经验 实训基地建成后,新扩建底盘维修、底盘检测、电气维修等工位30个,加之原来的20个工位,可同时满足本专业100名学员的技能实习培训,为“工位驱动”培训模式的实施提供设备保障。 项目实施后,可更好开展行业类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培训,兄弟院校同类专业师资的提高与技能训练和专业交流,并开展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成为黄石及周边地区汽车维修高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及区域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服务中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