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 . .

“遇负杖入保者息”郑玄注语析疑

(首发)

侯乃峰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后

《礼记?檀弓下》有如下一段话:

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童)汪踦往,皆死焉。

这段文字本身甚为浅显,意思也很容易理解。然而郑玄在注“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时说:“遇,见也。见走辟(避)齐师,将入保,罢(疲)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保,县邑小城。”对郑玄这句注语的理解却存在着不同意见。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部分选有此文,对“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注解说:

负杖,把杖(扁担之类)放在颈上,两手扶着,等于今天的横挑。保,城堡,后来写作“堡”。息,歇息。当时战事很紧,鲁军不利,人们逃避齐军,走累了,所以负杖入堡休息。1

可以看出,这段注解其实相当于郑注的白话翻译。然而对于郑玄的注语,裘锡圭先生表示怀疑。其文曰:

疲倦休息,怎么会“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呢?郑说难信。此文“负杖”似与“杖负”同意,就是拄杖而负物的意思。当时鲁国民穷役重,为公家负物的服役者力不能胜,拄杖而行,所以公叔禺人见之而有“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之叹。2

两种理解的分歧很大。但我们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与郑注本意有出入。细读

. . . w

. .. . .

原文,“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主干是“遇……息”,即“遇到……(什么人)在休息”。再看郑注,“见走辟(避)齐师,将入保,罢(疲)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一句的主干正是“见……休息者”,意即“见到如何休息的人”,与原文密合无间,则郑注所说的是休息之情态无疑。看《古代汉语》的理解,以为是“横挑”,则“入保者”在休息时当然是放下挑子,而不会把挑子放在颈上休息,故此理解与郑注本意不合。裘先生一方面以为原文“负杖”是“拄杖而负物”,此种理解若是作为“负杖入保者”行走时的情形无疑是正确的(但并非郑玄注语所说的休息之情态)。另一方面,此说又准确抓住了郑注的句子主干,以为郑玄注语所说是“疲倦休息”之情态,但裘先生似乎是将郑注“加其杖颈上”理解为“加其杖(于)颈上”,遂以为郑注错误而撇开不论。

郑注其实不误。既然“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主干是“遇……息”,即公叔禺人见到“负杖入保者”时,他们正在休息,而郑注所云正是“负杖入保者”休息时的情形。裘先生将“负杖”理解为“拄杖而负物”是可信的,之所以对郑注生疑,想是未曾见过山区居民“拄杖而负物”者休息时的情形。笔者在童年时曾听村中老者讲述过一段往事:在清末民初,村中(在鲁东南)有一群背盐人,经常到江苏东海县靠海的煮盐人家去背盐。因为两地中间有座山,道路坎坷,无法用车辆运输。每个背盐人都持有一根特制的半人多高的棍子,上端有个天然长成的近似于“丫”字形的树杈,平时走路拿在手中当作拄杖用,以节省脚力。在他们背盐回来的路上走累了需要歇息时,就把手中的拄杖竖直放在地上,把背上的盐袋搭在拄杖上的“丫”字形树杈中间。这样一来,盐袋的重量几乎全部落在了拄杖上,背盐人就可以乘机松口气,休息一下。短暂歇息时不能把盐袋放到地上,也不能坐下,因为盐袋很沉重,是绑缚在身上的,放下去再背上很麻烦,坐下去再起来也很费劲。同时,因为盐袋的质量不好,如果用没有“丫”字形树杈的直棍子做拄杖,那么在如此休息时直棍子上端就有可能戳破盐袋。又因为休息时盐袋的全部重量几乎都落在拄杖上,而拄杖下端仅一个支点,重心不稳,而且休息时背盐人的双手是空闲的,为防止拄杖和盐袋歪倒,所以要用两手抄后扶持住拄杖。

笔者幼年时乍闻此事,对村中这群背盐人想出的这个办法很是佩服。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逐渐接触到更多类似的情形,认识开始改变。比如,有

. . . w

. .. . .

一次我偶然看到一组反映鄂西北山区居民生活的图片,其中一幅画面表现的正是我想象中的背盐人休息时的情态:一位中年人背着个大背篓,篓里装的是刚收获的农产品,篓下支着根上端带杈的棍子,那人一手扶持着棍子,旁边的文字是说其正在山间休息的意思。我当时恍然大悟:这种带树杈棍子的使用法并非吾乡背盐人的“发明创造”,地不分南北,时不分古今,实际是所有山区居民背负重物时就地取材的自然举动。

在笔者今天所能接触到的民间习俗中,此种现象也很常见,如下图所示:

此图片名称是“歇歇脚”。3画面中的女孩将身上背负的东西搭在路边土堆上休息,而三个男孩都用拐杖支撑着身上背负的东西休息,有用一只手扶住拐杖的,也有用两只手扶住拐杖的,正是郑玄注语“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的最好诠释。

既有上述见闻,我们再回头看郑玄注文,则所有疑问涣然冰释。郑玄注语所描述的正是拄杖背负重物者休息时的情形。《说文》:“加,语相譄加也。”段注曰:“引申之,凡据其上曰加。故加巢即架巢。”郑玄注文中“加”即为引申的“架”,有“搭在……上”之意。其中,“杖颈”应连读,意为拄杖的枝丫分杈处。《说文》:“颈,头茎也”,“茎,枝柱”,段玉裁注本作“茎,艸木干也”,皆引草木以为“颈”作解,则也可将木制的拄杖一端分叉处引申之而称为“颈”。《说文》“掖,以手持人臂也。”段注:“《诗·衡门》序曰:‘僖公愿而无立志,故作是诗以诱掖其君’。郑云:‘掖,扶持也’。”“两手掖之”的“掖”浅言之即“两手扶持(使不动)”,“之”指拄杖。郑玄注语的意思就是说:把所负的重物放到拄杖的颈上(即枝丫

. . . w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遇负杖入保者息”郑玄注语析疑(首发)侯乃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后《礼记?檀弓下》有如下一段话: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1s8i0xt0t8uhsm07tfq670et7c1ze0176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