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第1课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隋朝的特点:589-618年(短暂而繁荣或繁盛一时)
一、 隋朝的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 2、统一南北: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3、隋朝的统一的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历史大趋势
4、隋文帝时期(开皇之治)经济繁荣表现: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
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统治者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在位皇帝:隋炀帝 开凿时间:605年 二、大运河的开通 中心:洛阳
起止: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意义: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评价: (1)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 2、创立:
(1)萌芽: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确立: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3、意义(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官的主要制度。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 2、结果: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时间:公元618年;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
2、传位: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3、治国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
经济上: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用人上:知人善任;严格考察官吏;完善科举制,进士科最为重要。(魏征、“房谋杜断”) 4、局面:“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
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治国措施:
政治上: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经济上: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用人上: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3、局面:“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或“贞观遗风” 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在位时期,在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 2、治国措施:
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用人上:注重文教,编修经籍;重用贤能,重视官吏考核。 3、局面:“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唐朝的农业发展的表现:
①垦田面积扩大
②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农耕工具)、筒车(灌溉工具) ③重视兴修水利
2、唐朝的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①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业技术高超(蜀锦美冠全国)
②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有名。 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3、唐朝的商业发展的表现:
①水陆交通发达,贸易频繁
②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如长安。
(长安城建筑特点:布局严整对称,分为坊和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 地位: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称“天可汗”。 2、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藏族 3、唐朝和吐蕃的关系的发展:
①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②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③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④唐穆宗时,唐蕃两个政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专门刻“唐蕃会盟碑” 4、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的意义: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特征: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
2、表现:妇女受过教育,喜好骑马、射箭等;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①李白的诗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特点: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和欧阳询(特点: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碑》)。
3、画家:唐朝最著名的画家:(1)阎立本(善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品《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特点是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2)“画圣”吴道子(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特点是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被称为“吴带当风”。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 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1)概况: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2)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主持修建唐招提寺;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学习文化、贸易往来、效仿制度、引入科技、艺术交流) 意义:促进唐与新罗的政治文化交流 四、玄奘西行
1、时间: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2、概况: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佛法大师
3、贡献: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三、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