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学教学新模式改革初探※
张春平 段静雨 李 岩 么焕开
【摘 要】临床中药学关系到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合理性,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使用中药的能力。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好此门课程,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通过直观生动的、启发性的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的认药用药能力、对药性理论的融会贯通思维能力和辨证用药能力。同时引入PBL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打破学科分界,探讨新教学模式在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7(015)022 【总页数】2
【关键词】临床中药学;教学实践;PBL教学法
临床中药学是近些年形成的一门学科,属于临床药学大类中的一种,其目标是在科学实用的前提下,发挥药物的最大效用。另外,临床中药学主要是研究中药的临床性能、用药安全等方面的学科,与传统的中药学有一定的联系,既相关又有区别。临床中药学的研究目标是中药在临床中的作用,从大的范围来讲,临床中药学属于临床范畴,但是临床中药学本身又是属于中药学的学科范围,因此就形成了临床中药学特殊的地位。不管是在中药学的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临床上的实践应用方面,均有密切的关联。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突出本课程的重要性,发挥本课程的设置意义。 目前,全国各大院校的临床中药学基本上都面临着这相似的现状,那就是基础课程的讲解与实际的临床关系不紧密,临床所需的知识在基础课程中讲授不完
善。作为基础课程,课时较少,完全不能满足课程的授课要求,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也欠缺。因此,临床中药学的教学实践改革也就显得尤为突出。
1 加强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学习
临床中药学的性质决定了学习此门课程需要学生对中医基本理论及中药基本理论有较为熟悉的基础。实质上,中医和中药理论两者也是相互贯通、密不可分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学理论的有机整体。临床中药学作为中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较早,学生的相关知识积淀和实践能力都还比较薄弱,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与领悟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深入地对基本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在临床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中药学和中医学理论的贯通,让学生们能够通过我们的讲解,深入地理解两者的关联,为以后的运用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讲中医的阴阳、藏象等与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相联系,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1]。
2 强化中药学基本知识训练
临床中药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按照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应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掌握各类中药的基本含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有毒无毒、、功效、主治、配伍应用和用药禁忌等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中药配伍方式和区别、特殊炮制、特殊用法用量及特殊使用注意,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中药学课程内容繁杂,学习任务繁重,常常导致学生学习觉得课程枯燥,因此经常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欠佳,大多数同学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进行学习,难以达到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强中药学基本知识训练是中药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培养辨证用药能力的基本保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按照课程要求和大纲要求对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详细
的分类,以便在授课时有所侧重。对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加深理解,对于需要了解的知识点,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有所印象,可以作为课后知识拓展的部分。老师在授课的同时注意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总结,将具有相似功效的中药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性。通过对以上措施加强学生的基本功,为后续课程及临床用药打下坚实基础[2]。
3 打破学科界限 融合中药学各学科进行授课
《中药学》教材主要是以药为主,围绕各味药的功效主治、适应证进行阐述,但在临床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是针对具体的病证进行如何用药,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将药与病症进行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辨证,对症下药。反过来通过病症的用药加深对中药药性的理解和体会。两者进行相互的促进和发展。这样有利于我们进行授课,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把握,同时还加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实习提供保障。而且,我们在授课中,可以适当打破医学学科的界限,将中医药学各科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其对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及合理性的把握能力。
4 PBL教学法的应用
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对课程设计尽量使其学习内容和教学过程接近临床实践,注意跨学科横向知识的联系,把基础课的学习和运用贯穿于临床全过程。按照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探讨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进行讨论和思考,查阅相关文献,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获得较完整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探究精神,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