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NKU复习提纲

1.哲学基本问题

1.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物质与意识何者是本源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以及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意义: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2.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体现

①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从意识的作用来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联系和发展 3.1联系的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3.1 联系的特点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同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存在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等,要求我们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联系具有条件性,要求我们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既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又要善于化不利为有利,创造有利条件。 3.3发展的定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4.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

4.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趋势,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②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事物就不能

存在和发展。

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2矛盾同一性的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4.3矛盾斗争性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4.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方法论: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解决矛盾。 4.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解决矛盾。

②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敢于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5.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因此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错误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阻碍作用),要求我们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又要坚持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6.真理及其属性 6.1真理的概念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2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探索和发现真理,尊重真理并按真理办事。 6.3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6.4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方面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无限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6.5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它有两方面含义:

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6.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但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所以又是绝对的。

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③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7.1社会存在的定义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7.2社会意识的定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7.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的主观反映,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在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完全同步。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10.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1社会基本矛盾(了解即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形式;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10.1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0.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信息时代,学习已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给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④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传播生产经验,不断改进和发明生产工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变革,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2.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12.1商品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12.2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①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②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 12.3劳动二重性

①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②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12.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统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13.商品价值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 13.1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

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算。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3.2商品价值的影响因素

①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力水平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

②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③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关系。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14.货币的实质及其职能(非重点) 货币的实质是一般等价物。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5.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5.1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15.2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可以获得较多收入,技术水平低的生产者会无利可图。

15.3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①导致社会资源浪费。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配置时,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 ②导致收入两极分化。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可能使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积累大量财富,而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会遭受损失甚至破产。

③阻碍技术的进步。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生产者往往会限制技术的扩散,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6.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6.1基本矛盾的原因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NKU复习提纲1.哲学基本问题1.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物质与意识何者是本源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以及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1il60xfe700kc5204u903ypi6bk8900j4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