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基于核心素养下高考历史学科备考策略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基于核心素养下高考历史学科备考策略

“核心素养”成为中国教育最火爆的热词, 被称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 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

什么是核心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强调知识和技能到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指由学科课程到主题课程,由学科中心到学生中心,由单向学习到多元学习。具体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导历史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高考命题专家们提出新课程新高考的“一核四层四翼”;一核是指是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目标。包括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告诉我们高考为什么考;四层是指是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内容。包括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这告诉我们高考到底要考什么;四翼是指是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要求。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这告诉我们高考到底怎么考。在理解核心素养前提下,深入挖掘高考历史学科考查的能力。

从中学历史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它所强调的是:

①历史阅读能力,即读懂历史材料,正确理解题意,并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②知识迁移能力,即运用已有知识,认识和理解新的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并分析和说明问题; ③文字表达能力,即准确描述历史事物,概述历史事实,阐释历史观点; ④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史学思想和方法思考、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学科核心素养和高考历史学科考查能力的理解,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备考,以下方法可以尝试: (一)研究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是教育部组织命制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试题。是中学考试评价的最高体现,是高三备考的指向标,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首先认真研究了近三年的高考试卷,特别是今年的高考试卷与往年比“稳”了哪些,“变”了哪些,特别是“变”(所做的调整)对我们的复习有关键的指导意义;高考试题隐藏着最多的高考信息,研究高考试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高考试题从来都具有导向、引领、指挥棒的作用;高考试题和命题人员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国家以高考试题推动课程改革的意图十分明显,且比较认可目前的命题趋势。

(二)研究考试方法

借鉴高考命题思路,进一步细化对能力的培养;梳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外,设置好的问题是关键,

1

高考题设问和答案设置的思路和角度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借助高考命题思路和学术思维进行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主干知识点为基点,选取典型史料拓展教材边界,以问题探究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推理、论证以及准确的表述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快速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必要途径。

以高考选择题为例:

现在全国卷选择题都是小切口大历史,以新情境新材料表象为载体,考查以下四方面内容: (1)考查历史表象对应的历史史实,这是难度最小的基础题。 (2)考查历史表象对应的原因、背景、条件、目的。 (3)考查历史表象产生的结果、影响、意义、评价。 (4)考查历史表象的本质或实质,这是难度最大的区分题。

高考选择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严密的审题能力、扎实的知识功底、材料的解读能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授予学生以“渔”从而让学生自己获得“鱼”。解答历史选择题,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两串钥匙。第一串钥匙:先解读题干,了解判断试题类型,抓住试题中时间、语气、符号等关键词;再解读选项,判断史实是否正确、概念是否准确、程度是否合适以及对应是否最佳。第二串钥匙:掌握选择题解题的原则,是否体现主体一致原则,是否满足全面性原则,是否符合化简原则,是否满足就近原则;是否符合趋势性原则以及是否过于绝对化原则 。

(三)研究课堂教学

学科素养下的新高考要求老师们学会转变教学观念,调整备考策略。转变观念是改变备考复习“高耗低效”局面的首要前提。

1. 由“全面覆盖”转向“精简内容”

高考命题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由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转向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要求备考复习必须彻底摒弃“全面覆盖、面面俱到、盲目备考”的一贯做法,采取“精简内容、高效复习、精准备考”的策略,通过“减耗增效”,实现由“高耗低效”向“高效低耗”的转变。

2. 由“简单重复”转向“温故知新”

复习的核心功能是什么?“温故而知新”。高效率的复习是以新带旧,即利用新知识引领旧知识的复习,利用新问题深化旧知识的理解。这就需要高三老师认真备课,我所理解“新”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拓展知识、深化理解、提升能力。拓展知识是深化理解的铺垫; 深化理解是提升能力的前提;而提升能力是备考复习的升华。

3. 由“拘泥教材”转向“整合教材”

备考复习的基本依据是考试大纲,而不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按照专题史呈现教学内容,有违于历史

2

学习的认知规律,给教与学带来不少困难和障碍。考试大纲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所展现的知识体系做出调整和重构。历史明确将初中内容纳入考查范围;历史高考试卷中的试题排列规则反映了命题对通史体系的考查要求。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根据高考命题实际,打破现行教材体系,整合教材内容,重构通史体系。

4. 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

学习说到底都是自学。历史几乎可以完全自学。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复习与合作探究,实现导、学、用合一。树立教师导学导思,根据高考要求和学生基础确定复习目标和内容要求,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导学提纲和阅读材料,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深化理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问题,探讨交流;历史学科应该大胆推行异步学习,不必限定学生的学习进度。

3

基于核心素养下高考历史学科备考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下高考历史学科备考策略“核心素养”成为中国教育最火爆的热词,被称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什么是核心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强调知识和技能到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指由学科课程到主题课程,由学科中心到学生中心,由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1i0j5027f1xep036fj71ujtp7zr5k019g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